纽约时报
大陆年轻人同情香港“占中”者寥寥
香港呼吁民主的抗议活动似乎具有普世的吸引力——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由年轻的理想
主义者来演绎,他们在反抗时也能做到礼貌和体贴,而他们面前这个强大的威权政府,有
着残酷镇压异议的历史。
但在中国首都北京的街头,可以非常敏锐地感受到执政党共产党的高压手段。在这里,公
开支持示威者及其诉求的人很难找到,这不仅仅是因为支持者的声音受到了审查人员和安
全人员的压制。
在社交媒体上,在餐厅一起用餐时,很多年轻的专业人士都对学生和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抗议行动表达了怀疑,甚至敌视。他们指责,学生们封锁道路、扰乱普通居民生
活的做法过于自私;另一些人则对政府的宣传应声附和,指责西方政府策划了这场示威—
—它是数年来北京的权威受到的最为高调的挑战之一。
“如果有必要,就应该武力驱散示威者,”今年20岁学生的戈登·齐(Gordon Qi)说。他
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攻读经济学和心理学双学位。
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两周,但由于中国实施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很多内地人对香港发生的事
件只有模糊的印象,而且是坏印象。另一些人则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不愿谈论政治,称自
己并不关心。
但是,批评抗议活动时态度最为激烈的人群中,有一些是中国的年轻人,其中不少都在国
外受过教育,而且可以使用翻墙软件绕过中国所谓的“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看
到未经过滤的新闻。
在本周进行的二十多场交谈中,他们警告说,抗议对香港经济造成了冲击,维护社会稳定
的价值高于一切,一些人表示,试图通过公民抗命来改善社会是伪善之举——抗议活动自
9月下旬开始以来,这种论调就主导着中国内地的媒体报道。
不少人怨恨地说,在香港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出生和长大的人,有一种优越感。“对我们态
度友善的,只有奢侈品店的销售人员,”21岁的学生李婉真(音译)在电邮中写道,她在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但是在这些批评意见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或许是,对于示威者的核心目标,即更大的民
主,人们缺乏同情。很多人在采访中表示,香港人应满足于他们现在已经拥有的、远远超
过内地人的自由;另一些人则警告,真正公开的选举很危险。这正是近年来,共产党宣传
人员在国内外推销威权主义治理的“中国模式”时,愈加自信地宣扬的一种论调。
“我们必须警惕民主转变成无政府状态,”23岁的创业者闻高(音译)在北京海淀区的一
家咖啡馆里,一边喝茶一边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欺骗性的概念。人们会养成习惯,不耐
烦地反对一些事,但他们自己却无法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光鲜明亮的海淀区高科技
产业发达。
尽管在中国内地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中,绝非所有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但它们却变得越
来越普遍。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在好莱坞电影和欧洲文学的影响下长大,是中国对外
开放政策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他们取了英文名,使用iPhone,前往国外度假,这代人本
应该不可阻挡地受到民主、自由表达等理想的吸引。
事实与之相反,中国内地20多岁和30多岁的人,很多是尖锐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接受了政
府的论述,认为对于有着13亿人口、复杂庞大的中国来说,唯一可以保护大家免受社会动
荡之苦,免受外国敌对势力威胁的组织就是共产党。北京方面坚持,中共领导层对香港特
首的候选人要有最终筛选权,这是香港示威者一个重要的不满之处。但25岁的朱彦(音译
)认为,这没有任何不妥。朱彦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是政府照顾各方的利益的方式,”他
说。
在支持政治改革、倾向自由派的中国人看来,关于这场“雨伞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的持续争论,暴露出了潜藏的裂痕,也让人际关系受到了考验。
27岁的彭景超(音译)是一名中国研究生,在东京读书。他说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强烈谴
责示威者,其中很多人都在国外受过教育,而他自己已经厌倦了与他们争论。彭景超说,
朋友们的许多说法,都反映出了下意识地替国家辩护的心态。
“他们当中很多都有爱国病,很难撼动,因为他们认为,对政府的任何批评都是对国家的
攻击,”他说。“另外,很多能够去国外学习的学生,都来自上层家庭,他们是现行制度
的受益者。”
示威者希望开展不受约束的选举,但很多受访者并不接受这是抗议的原因。他们指出的原
因是,香港收入停滞、房价上涨,而且很多香港人对于蜂拥而来挤满商店、争夺本地大学
的录取名额的内地人感到不满,外国煽动者则试图利用这些矛盾来挑起事端。
还有人说香港人骄纵,以自我为中心。30岁出头的李方(音译)是一位教授,曾就读于一
所常春藤盟校,在美国待了八年。他批评香港人拒绝说中国官方的汉语方言普通话,而且
对北京提供的经济利益缺乏感激。“香港人似乎只考虑自己,”他说。“他们从来就没想
过大陆。”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警告,不要以抗议活动的反对者为依据,得出太多结论。他们指出,
网络审查员迅速删除了支持“占中”的观点,让批评言论在社交媒体占据了主导。人权倡
导人士说,中国安全人员羁押了至少40名向示威者表达声援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参加诗歌
朗诵会的艺术家。该朗诵会是在香港抗议活动的鼓舞下举行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乔木说,很多内地人可能默默地为抗议活动欢呼,
但是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态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他说。
即使立场和政府一致,一些批评示威的人也不愿意表态。在网上发表批评言论的人中,有
几个后来取消了原定的采访,或是请求不要完全透露自己的身份,理由是担心与西方新闻
媒体合作,可能会招致不利后果。另外一些人表示,保持沉默比较安全。
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一名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子一边喝拿铁一边接受采访。
记者问道:她害怕当局,示威者也担心共产党在香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她认为这两者之
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她摇摇头。
“你根本不懂中国,”这名读政治学专业的女子说。“有时候就应该把嘴闭上。”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1011/c11beijing/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