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immy5680 (会飞的企鹅)》之铭言:
: 原文恕删。
: 嗯...我曾经看过大量关于"姜维北伐"利弊的笔战,
: 但是认为北伐策略本身无可取之处的倒是不多。
: 蜀汉北伐,对外来说是争取战略主导权,
: 对内来说是转移派系内哄焦点、凝结国内共识,
: 历来研究所知不外乎如此。
其实蜀汉的立场最基本的就是抗魏北伐,
刘禅虽然是神主牌,但他在最终决定投降以前,
想的可是迁都再战(南中/永安).
问题出在于手法,有积极派(姜维,陈袛)的,也有练兵派(费祎,谯周)的,
刘禅本人在这两派之间游走,谁在朝堂上讲话大声就偏哪边,
不管是积极派系的还是练兵派系的,都是刘禅的双翼.
: 诸葛亮北伐的次数不多,每次打完都努力回复国力再出征,
: 且在第一、三次北伐取得实质利益(第一次迁人口,第三次打下两个郡),
: 并未徒然消耗国力。
诸葛亮本身并不是很密集做大规模北伐,
五次北伐之中,规模较大的是第一,四,五这三次,间隔是2~3年,
中间外包一个曹真伐汉中的防卫战,
但这属于内部调动(李严从江州调汉中,只有魏延反打出去有个局部胜场,魏军主力自退),
第二与第三次北伐间隔很短,但这两次的规模也相对小,短期决战,
有着力求在不和曹魏主力(曹真,张郃)碰上见好就收的态势.
但姜维在掌控北伐兵权以后,北伐频率是胜过诸葛亮的,
虽然有着打爆曹真生前留下来的防卫线(洮西大捷)的战绩,
但司马昭主政以后马上就把那个缺口填得更密,
而且曹魏也没啥动摇国本的内乱给姜维插针了.
: 至于孙吴,不能发起常态性的北伐主要是内部和南方的问题,
: 而且明明就打了五次合肥之战,末期陆抗也曾攻破倒戈的西陵城,
: 并非无意北伐,而其灭亡较晚也和较少北伐无关,
: 单纯是国力大于蜀汉、而地利和蜀汉相当而已。
其实更远的问题是战略无法实行,
吕蒙生前的战略并不是只有拿下关羽所驻的荆州,
而是趁胜打下整个三峡占领白帝,再趁曹魏内部混乱拿下襄阳,
营造类似后来东晋的偏安态势,
但吕蒙拿下荆州就去世了,接着吕蒙点名的将领也相继过世,
孙权看来是对吕蒙的战略半懂半不懂,
之后的举动是乱枪打鸟,然后也找不到可以接替吕蒙战略之人,
只好变成后来这种重点锁在长江几个大城市进行防卫的被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