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ltima0119 (test)》之铭言:
: 请问之前不是亚洲大学打败其他老牌大学,怎在这里没看到呢?
: 是否又和论文作弊案一样,是个请有名气的学者挂名而冲排名
: 的呢?
好像大家忘记亚洲大学论文也有出包上新闻过
来复习一下
http://ppt.cc/AkHp
同时指导26硕士生 18篇题目雷同
亚洲大学资工所教授刘湘川九十四学年度共指导廿六名硕士生毕业论文,其中十八人论文
题目极相似,引起外界质疑“违背学术伦理”;不过刘湘川强调,每篇论文都是一个单独
实验,只是使用工具相同而已。
这十八名硕士生都是国小老师,是读在职进修专班,硕士论文题目都是“以贝氏网络为基
础之能力指标测验编制及补救教学动画制作酖以X年级数学领域之XX相关指标为例”,
只是研究对象的学生年级和指标不同。
刘湘川表示,贝氏网络是不同于传统考试的测验方式,学生若做错一题数学,可能是十个
观念中的某一个错误,但传统考试无法分辨是哪个观念错误;贝氏网络的考题会让不同观
念在不同题目中交错出现,若某一名学生做错了五题,用电脑分析出这五题都具有甲观念
,就可知道这名学生是甲观念不清楚。
刘湘川说,“贝氏网络决策图形”是二○○四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名博士生首先发表,
他和台中教育大学教育测验统计所所长郭伯臣引进并发展成一套工具;他们想要在台湾推
广这套工具,帮助国小学生学好数学,这十八名硕士生都是小学老师,就用这套工具各自
在班上做实验。
一名教授质疑,这十八篇论文的内容或许不同,但文献探讨和研究方法差不多,确有“违
背学术伦理”之嫌;而且一名教授同时指导廿六名学生也实在太多,有违常理。
刘湘川强调,贝氏网络只是统计工具,学生只是用相同的工具做实验,文献探讨和研究方
法都是各自写的,不会违背学术伦理;由于他们做的是验证贝氏网络在国小数学各单元都
有用,论文题目看起来才会很像,其实实验内容都不一样。
至于指导学生数较多,刘湘川说,国小分成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数学都有好几个单元,由
多名小学老师各自做实验,可同时验证贝氏网络对数学单元的帮助;这种实验需要较多人
分头进行,才能在较短时间得出成果。
刘湘川表示,他主要是讲解理论,学生实际在电脑上操作软件,都是由博士班学生在带,
双方可教学相长;他认为这种研究性质比较特别,同时指导多少学生不是问题,重要的是
每名学生研究产出都不同,显示每个人都认真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