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的教育应该分成两个支脉
1.培养好的国文基础
2.培养熟练的国文应用
前者要从国小就开始设计了
古代有古代的训练体系
a.基础训练(大约四到八岁)
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鉴略>幼学琼林
b.初等正式训练(大约八到十一二岁)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c.高等正式训练(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
尚书>礼记>春秋三传(战国策)>易经
d.进阶训练
小学 考据 诗赋 道学
现在丢掉了古代的训练体系
但是也没有设计适合我们的体系
一切都是很零散的 没有打基础的过程
没有从容易到困难的进步顺序
一切都是打散的平面化的
老师一课一课教 教完之后学生的程度还是在哪里
没有进步
更有甚者 老师教得不得法
只要大家背作者注释
这有什么屁用?
注释有没有用?有用 用途在哪里?
在对于文义的融会贯通
举个例子 古代康熙常常视察皇子读书
怎么视察?叫随身的大臣在书架上抽一本书
随便选一章节 叫皇子念(考他字认不认识 读得熟不熟 )
念得清楚顺畅合格了 就叫皇子讲这个章节
要逐字分开讲 也要会合起来融会的讲
讲的条理分明 理解正确深刻 才算合格
那请问注释背得一字不错有用吗?
一点屁用都没有!完全搞错重点了!
这点现代教育输给古代教育非常多
其次 是对于应用的练习
肚子有墨水 告诉你方法就能够写出东西来
所以古代把诗赋的练习放在后面
但是前面一步一步都在打底
譬如写诗不懂得典故行不行?当然不行
所以先读幼学琼林了解基础的典故
再读古人遗言(如尚书) 古代历史(如春秋)
来了解进阶的典故
写诗不懂对仗行不行?当然不行
所以先读笠翁对韵 稍长
老师时时不定期的出简单的对联让你对
到了长大 这种能力也具备了
这时候读完古今诸子的文章诗赋
依平仄写出诗来
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的国文教育
何尝有这种深远的设计
让我们可以一步一步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而准备?
完全没有啊!
美国的教育从小就这样训练你
从国小就开书单给你看
看完写心得
国中开书单给你看
看完写研究报告
高中给你研究方向
自己去找资料写研究报告
这是有目标有体系的训练
当前的国文教育既然没有培养坚强的基础
且没有合理的应用训练的前提下
只要求学生写作文写得好
这无异是场赌博
赌学生自发性大量阅读(自己打基础)的机率
乘上学生拥有书写习惯(自己练习应用)的机率后
得出的数字是否正好落在自己的学生当中
总而言之
我打从心里质疑国文老师存在的必要性
※ 引述《demonOoO (demonOoO)》之铭言:
: ※ 引述《narcissus3 (苟全性命于乱世)》之铭言:
: : 前阵子台大医科说不采计国文时,一群人支持,说早该如此,国文就是废物云云
: 就我对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了解, 大家(男性居多)反弹国文课的很大原因:
: 1. 国文课死板, 缺乏多元变化, 照本宣科者居多
: 现阶段教师甄试, 由于掌权者目前多是40岁左右年纪者(且国文科女性集团掌权),
: 所以不管历史国文公民等文科, 都喜欢稳稳、温柔上课型,
: 活泼多变型不讨喜, 会认为你不庄重,
: 致使国文课程停留死板、样板模式
: 2. 国文课, 就课本内容本身而言, 可说是中性课程,
: 但性别倾向鲜明, 多女教师, 漂亮者赏心悦目,
: 普通、自嗨、自以为幽默者也多, 因此显得无趣无味且令人吐血
: 且大众性别偏见普遍也认为国文是女老师上合情合理,
: 致使国文课程停留死板、样板模式
: 3. 国文课多文言文, 且一些文章纯粹是课纲为选文而选, 没有深度价值, 吸引不了学生
: 4. 国文课考试与课程内容脱钩越来越严重, 成本反映不出, 加上要背书, 因此惹人厌
: : 但会考,最后胜负关键是作文,也就是你作文满级上建中,作文不好建中掰掰
: 作文跟国文没关
: 为何这么说? 因为国文老师一定是中文系出身的
: 但中文系出身的不一定会写作, 甚至写得文章可能比外文系写得还糟唷^^
: 大文学家很多不是中文系出身的, 就算是会写作的, 也不会留在国高中教国文,
: 况且在教甄面试这一关就等著被打枪, 人家要的是美美的后妃或师大招牌, 谁管你写作
: 所以作文跟国文没关, 因为台湾教育制度问题, 连国文老师可能也不懂得什么叫写作
: 你没看新闻一报, 众家长立刻丢去补习班补作文, 证明源头(国文教学)早出了问题
: 但台湾的中文系-国文系 很保守, 你想要她改变, 有可能吗 ^^
: : 但建中念完到考台大医科,作文却是个废物,毫不采计!
: : 那当初你为什么要用国文筛选人?
: : 这是不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乡民怎么不喷作文作胜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