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911
昨天(5/29)立法院就《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草案进行联席审查,然无具体进度,
今天(5/30),由台大经济系、台大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等团体举办的自经区系列座谈会上
,与会学者与民间团体代表针对自经区开放国际医疗、高等教育与律师提出可能的影响与
问题,并担忧自经区开放设立国际健康园区,将导致医疗商品化现象加剧。
“国际健康”是《自经区特别条例》草案的重点项目之一,透过推动“国际健康园区”,
吸引国际医疗机构来台与国内医院、健康产业合作,带动产业医疗产业的发展。根据该条
例第49条,设立国际医疗机构的社团法人,不受《医疗法》的下列条文规范:“法人不得
为医疗社团法人之社员”、“医疗社团法人之董事,以三人至九人为限;其中三分之二以
上应具医师及其他医事人员资格”、“外国人充任董事,其人数不得超过总名额三分之一
,并不得充任董事长”。
与会团体忧心国际医疗将造成医疗商品化;医师劳动条件改革小组执委陈秉晖说,原本的
《医疗法》规范让医疗社团法人的社员不可以是公司行号的“法人”,必须要是“自然人
”,也因此设立的医院不会是一般公司,而是偏向合作社的形态,其中,资深医事人员可
具备社员或者董事身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平分利润。陈秉晖认为,如果把上述规范拿
掉,将方便社团法人在自经区内进行营利行为,让营利医疗部门因为业务量增加而扩张,
将产生排挤效应,进而影响非营利医疗部门的经营。
上(4)月7日,卫福部长邱文达就“自由经济示范区评估”报告提出,目前国内拟设置1
到2个国际健康产业园区,每区约200床、需100名医师,认为这样数目是“低比例”,因
此“不会有健保资源的排挤问题”。不过,陈秉晖认为,卫福部宣称的“低比例”仅计算
“实体专区”,却未将“前店后厂”中属于“后厂”的39家医院纳入。39家医院目前只受
到“十分之一床位作为国际医疗”的限制,陈秉晖指出,若前店的医疗业务扩张,后厂的
国际医疗比率有可能从现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大幅提升到十分之一,届时,影响也将远
超过卫福部的“乐观”预估,势必会瓜分现有的健保资源。
前店后厂
前店后厂是卫福部在去年(2013)7月针对国际医疗服务提出的概念,“前店”指的是在
专区内接收客源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接受后透过接送服务将客源转至负责提供健检、医
美与重症医疗服务的“后厂”,也就是国内既有的39家医疗院所,在后厂中,国际医疗的
比例仅受现有“十分之一床位”的限制。
陈秉晖表示,部分医护人员期待专区提供高额报酬,改善现有的劳动问题,然而能进入专
区的,恐怕只有高阶医事人员,反观基层医事人员,顶多成为后厂的支援角色;同样地,
也只有高社经地位的民众才能进入专区从事医疗消费,低社经地位者只能去既有非营利医
院,面对医疗资源被瓜分后品质下降的恶果。上述现象,将造成利益要如何分配的阶级问
题。
现场卫福部医事司简任技正刘明勋则表示,在健保制度短时间内没办法做到全面改革的情
况下,许多医院借由自费项目产生盈余、维持运作。刘明勋认为,自经区开放国际健康专
区,提供自费项目外,“国外市场”这个另一种可能。不过,公医时代发言人黄致翰指出
,现行健保制度的“总额支付制度”论量计酬,已经迫使医院必须彼此竞争,以业务量来
争取较多的费用,自经区开放医疗产业,“商品化”与“市场化”的趋向之下,不但无法
解决健保财务亏损问题,反而将使问题更加恶化。黄致翰认为,要避免财团透过开医院牟
利,应该修订《医疗法》;若要改善医护人员的劳动条件,应全面纳入劳基法;至于解决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则应该要求资源分配的决策民主化,而不是走向自经区与医疗
商品化。
黄致翰表示,如果医疗成为商品,医师誓词也应该修改如图。(摄影:陈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