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 连英国鲁蛇也无法翻身,更何况台湾?

楼主: b89207040 (黃卓盛)   2014-05-25 21:15:10
http://goo.gl/d7Jz3v
49年跟拍14人,富者仍富穷者仍穷
2014-03-04 曼佳 影像影响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
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
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
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
老年。
本文作者是一位昵称为“曼佳”的网友,文章原标题是《五十六已然知天命》。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
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
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
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
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
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
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
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
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
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
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像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影片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
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
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
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
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
愿望。
纪录片《七年》中的三个女孩Jackie(左)、Lynn(中)、Sue(右),她们的背景非常
相似,但之后的生活却逐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
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著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
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
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说明
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著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
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
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
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
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
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
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
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
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
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
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
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
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
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
帅气,但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
。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
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
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
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
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
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
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
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
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
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
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
著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著书包骑着
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
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
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
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
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
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
。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
,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
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
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
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
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
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
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
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
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
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
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
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
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
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
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
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
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
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
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
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
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
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
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
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
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
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
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
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
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
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
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
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
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
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
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
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
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品质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
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
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
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
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
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
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
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
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
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
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
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
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
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
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
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
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
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嫺静妇女。
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
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
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
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
么样的人过著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著读著,
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
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
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
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
成为定局。
==============================================================================
==============================================================================
连英国鲁蛇都无法翻身了
请问台湾鲁蛇该怎么办?
另外台湾惯老板和贪官,每个都脑满肥肠,哪有瘦的?
作者: cckkyle (水树奈々)   2014-05-25 21:15:00
来台湾就翻身了
作者: clamperni (肥宅牛牛)   2014-05-25 21:15:00
来台湾就翻了阿= =
作者: Kakehiko (用localizer晾衣服)   2014-05-25 21:15:00
英国鲁蛇还可以来台湾教英文 台湾鲁蛇教中文?抱歉~歪果仁学中文是学对岸的汉语拼音+简体字
作者: YSJ543 (胜利组的人生)   2014-05-25 21:16:00
来台湾还是被英国的乡民称为英国的鲁蛇
作者: realmask   2014-05-25 21:16:00
代表英国很安定阿XD愈稳定的社会 愈是如此
作者: scores (男儿当逆天!)   2014-05-25 21:16:00
还好英国鲁蛇不是可以领六成失业救济...
作者: goodjeff (goodjeff)   2014-05-25 21:16:00
可以交吐信阿
作者: takugo (oops)   2014-05-25 21:16:00
整天上网怨天尤人就想翻身喔
作者: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4-05-25 21:16:00
这是个钱管人而不是人管钱的世界 钱财依照自身的喜好天择
作者: crassus7217 (肯德鸭)   2014-05-25 21:17:00
来台湾就变成人生WIN了
作者: mirza (张良)   2014-05-25 21:17:00
抱歉.英国福利很好
作者: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4-05-25 21:17:00
所以[天生不受钱财眷顾的人] 是无法翻身不是理所当然吗?
作者: realmask   2014-05-25 21:17:00
战乱频仍的国家 有钱人很容易一夕之间被抄家灭族 发展中国家 也比较容易往上爬 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 每个位子
作者: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4-05-25 21:18:00
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吧...把抱括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普世价值
作者: Skabo (kaka)   2014-05-25 21:18:00
英国鲁蛇只要一直生小孩 国家会给你超大别墅....
作者: liaon98 (liaon98)   2014-05-25 21:18:00
竞争力不足啊
作者: realmask   2014-05-25 21:19:00
都有人坐了 很容易就变成稳定的态势 穷得怎样都是穷
作者: sakura000 (卍☆㊣煞氣★艋舺㊣☆卍)   2014-05-25 21:19:00
连胜文控制自己身材的能力有目共睹
作者: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4-05-25 21:20:00
全部超越与否决 现行的市场供需就会全数破灭重组 懂了吗?
作者: realmask   2014-05-25 21:20:00
这些国家也很聪明 用一些福利政策 让穷人过不死不活的日子 穷人不致于饿到闹事 社会就稳住 天下太平矣
作者: civilian5566 (优质乡民都爱五六)   2014-05-25 21:21:00
傻, 来台湾温拿一辈子
作者: Skabo (kaka)   2014-05-25 21:23:00
几年前英国也是有无差别暴动啦
作者: otaku5566 (オタク56)   2014-05-25 21:25:00
连胜文身高体重都控制的跟NBA球员一样,相当厉害的控制
作者: foolfighter (傻瓜斗士)   2014-05-25 21:32:00
考公职就翻身啦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4-05-25 21:42:00
中间关于体型的描述 我认为是翻译本身的主观意识至少以美国而言有很大的程度研究认为 肥胖跟阶级有关低收入阶层更大的机会接触高热量但是便宜的饮食习惯实际上维持体型不完全取决于毅力 穷得要死谁有时间管
作者: thigefe (米麸)   2014-05-25 21:46:00
原文不就是说体型外貌和阶级有关吗影片第一个女性,最后的工作是个校内主管,外貌就保持的ok
作者: Imhuang (我是黄)   2014-05-25 21:47:00
以前胖嘟嘟的身形常被用于描绘富人形象,想不到啊...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4-05-25 21:50:00
第二段"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这段似乎是本文作者自己的主观解释 我不是很认同似乎认为减肥跟毅力有关 而这些富裕者的成功来自于毅力却没搞清楚 除了毅力更重要的是富裕跟中产阶级 才有时
作者: fatoes (be good)   2014-05-25 21:53:00
这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在台湾受良好教育却能完全翻身的机率也不是很高 台湾的文凭太不值钱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4-05-25 21:54:00
间去运动...本文是二六作文 有这种精神论不是很意外
作者: fatoes (be good)   2014-05-25 21:55:00
现在教育体系又改的要跟欧美类似 只会加深阶级复制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4-05-25 21:55:00
关于肥胖的统计台湾也有类似成果 台北市是肥胖比例最低的地区 但是你说住台北所以特别有毅力吗?
作者: fatoes (be good)   2014-05-25 22:00:00
楼上 比起运动 肥胖主要跟饮食有关 所以你的论述不太成立
作者: oilcaptain (柠檬爱玉)   2014-05-25 22:00:00
推!!值得省思的社会实验影片!!
作者: moonshen (阿月)   2014-05-25 22:12:00
肥胖跟毅力真的两码事过太爽的死上班族才会觉得减肥靠毅力就好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4-05-25 22:15:00
已开发国家,基本上食物都是过剩...建议某楼多接触研究文献 上层阶级并不是单单靠少吃来维持身材 而是有更多时间来上健身房跟运动 还有更多钱选择"健康的"饮食 基本上现在便宜的食物都"不太健康"如果说连胜文没啥毅力才胖成这样我是可以接受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