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57的礼赞与隐忧:共创、共鸣;共识、共荣?】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06073236217357
丹眼看电影
第57届金马奖于上周六圆满落幕,有幸在疫情期间戴上金马口罩,亲临现场为侯导和《南
巫》喝采、亲眼见证张吉安导演的巨星诞生,已然无憾。无论最后奖落谁家,最终都是电
影获胜。这届典礼依然没有设主持人,却也更聚焦在电影身上:从开场的神之剪辑入围集
锦影片、《新天堂乐园》的应景礼赞、贴和电影也展露多元的入围歌曲表演等,再到艾怡
良演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是枝裕和-侯孝贤的精妙串接,无不展现了
金马在典礼制作上的用心和大器、电影作为唯一指导原则的自信姿态。
#共创
以“TAKE ONE,前往明天的路上”作为本届主题,在典礼中不乏点缀著出黑暗入光明的时
代精神,同时也透过募集七千多计影像素材加以再创成入围片头的方式,让本届金马成为
了名符其实的共创手札。人人都是生活中的导演,也是见证时代的纪实者,一沙一世界、
一机一短片。而这种“我们的金马奖”意念,也从典礼礼堂穿透到转播萤幕的另一面(收
视率 3.97 不仅是今年三金典礼之首,也是金马被中国杯葛后的新高点),甚至直接反映
在今年大爆发的国片票房。
#共鸣
在疫情导致外片纷纷延档、国内消费力振兴、国人无法出国等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再加上
国片水准普遍提升,今年的国片票房破4千万的高达8部。相比之下,去年只有4部,其中
还包含自带热度的演唱会作品《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3D》。这表示今年的金马,国人普遍
观赏过大部分的作品,更有参与感与共鸣。同时这也带动典礼收视率,以及典礼后的第二
波票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若单看金马翌日台北票房红利效应,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得主《消失的情人节》足足成长
了708.1%、最佳歌曲与摄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长356.4%、最佳女配角陈淑芳和最佳
配乐《亲爱的房客》成长134.5%、最佳女主角陈淑芳主演的《孤味》成长28.2%、最佳新
演员陈姸霏主演的《无声》成长71.1%。
而若看全台累计票房,截至周一(11/23)为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9600.2万、《孤
味》8250.6万(即将超越《鬼灭之刃》的每日票房,迈向破亿) 、《无声》4679.1万、
《消失的情人节》 2418.5万、《亲爱的房客》2236.8万。获得最佳美术、最佳男配角(
纳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的《同学麦娜丝》,首周末全台票房也开出了破千万佳绩,足
足是导演前作《大佛普拉斯》首周末443.8万的2倍之多。本届金马在产业与观众之间,似
乎共创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 2020国片全台票房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9600.2万
《孤味》 $8250.6万
《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 $7907.3万
《馗降:粽邪2》 $7198.7万
《女鬼桥》 $5811.9万
《打喷嚏》 $4707.4万
《无声》 $4679.1万
《怪胎》 $4496.2万
《消失的情人节》$2418.5万(金马57最佳影片)
《亲爱的房客》 $2236.8万
《同学麦娜丝》$1275.5万(仅首周末,后势看涨)
§ 2019 国片全台票房
《返校》$26045.7万
《第九分局》$5684.3万
《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3D》$5416.7万
《寒单》$4929.2万
《阳光普照》$2616.4万(金马56最佳影片)
#共识?
然而,虽说本届金马大多数的入围影片都为观众买单,但若细究其中仍会看出一些喜好的
差异。今年目前的国片票房冠亚军《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未能入围最佳影片,
且仅各以一至二奖坐收。票房第三名的《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报名去年金马甚
至连初选都没能通过。反过来看,获得金马最高荣誉的《消失的情人节》和去年的《阳光
普照》,也都不在当年度票房的前段班。这显现出金马奖由二十位影视专业人士所组成的
评审团,与普罗大众的审美上有所出入。这当然无可厚非,电影奖也不是人气奖,然而,
我不禁思考究竟何人可以评断电影的好坏与高下?
观众或许不懂得去分析一些美学和艺术的成分,但是产业人士跟影评媒体,又各是从何角
度切入、且又是否各自带有盲点呢?若要比较今年各项指标下的“最佳影片”,金马奖业
界评审的最大共识是《消失的情人节》、网络媒体《酿电影》相对年轻的文字影评们票选
而出的则是《亲爱的房客》、获得影展观众青睐的则是《孤味》(金马影展观影评分榜首
)、北中南三地抽样而出的250位影展观众则喜爱《同学麦娜丝》(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而一般观众则透过实际走进戏院支持《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这个断裂,究竟是必然
,还是一种隐忧?
常有人说,票房与奖项不可兼得,叫好与叫座分别是专业评审与一般观众给予的反餽奖赏
,虽偶有重叠,但实属难得,且不必一味追求讨好所有的人。然而,台湾目前的较大型电
影奖项,无论是台北电影奖或金马奖,都是走欧洲影展小评审团制路线,而缺乏像美国奥
斯卡奖、导演/制片/演员工会奖、法国凯萨奖、英国影艺学院奖等数千名专业影视工作人
员投票产生的奖项。
另外,美国也有像是金球奖、影评之选奖(前身为广播影评人协会奖)、区域性影评人协
会奖等,皆是由影评、影视媒体记者所投票的奖项,一方面可以鼓励不同面向的作品,二
方面当这些媒体奖与产业奖有所重叠时,也是对该作品的双重肯认。台湾影评人协会从去
年开始颁发年度奖项,将第一届最佳影片奖颁给了去年的金马最佳影片得主《阳光普照》
,未来其影响力、代表性和发展性,也值得继续关注。或许这个难题终究不会有唯一解,
但也期望有更多元的声音来参与每年所谓最佳影片的定义。
#共荣?
说了这许多,并不是质疑金马评审的公正与专业,我相信那是毋庸置疑的,且我也相信他
们各个都是秉持着独立的自由心证、不受任何外力影响,在评审会议中各抒己见、凝聚共
识。然而,当金马期许自己成为华人电影的首要指标、张开双臂迎接中港独立作品、星马
和东南亚电影的新兴影人之时,评审团却仍大多数由台湾人组成,那么我会担心是否这样
的评审组成会有某些眼光的侷限性和对异文化文本的读入困难。本届初选评审20位中,台
湾影人占85%(仅有港澳影人两位:卓翔、黄绮琳;星马影人一位:曾威量);复/决选评
审17位中,台湾影人占82%(仅有港澳影人两位:蒲锋、文念中;法国影人一位:马修)
。
我不敢妄言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本届影展口碑极强、几乎全数囊括会外奖的马来西亚作
品《南巫》,竟然只有入围两项金马奖?而香港的《幻爱》也只有入围三项,,凭该片获
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女演员、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蔡思韵却没能入
围金马?另外,《手卷烟》和《狂舞派3》两部香港电影也是铩羽而归、只奖未得,尽管
它们的制作与技术层面,不见得会输给任何一部国片。
在疫情肆虐和中共封杀之下,要请到外籍评审确实是强人所难,但总是希望能够越来越朝
向更多元共荣的方向迈进,进而期待金马不只是在台湾,而是真正在全世界华语圈都能够
做到百家争鸣、跨越文化而单以作品服人的盛况。
届时,希望金马奖不只是固定某群台湾影人的同乐会或家族聚会,也可以更多鼓励通俗温
情小品以外的大胆尝试,让更多的廖明毅、王逸帆、张吉安、柯贞年都能大放异彩(或许
明年开始由金马主办的金穗奖,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到那时,万马奔腾、众人从四面
八方一齐为电影喝采,会是多么美的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