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39351
半世纪的风华-金马五十专题
2013年,金马奖第五十届。
作为华语地区最资深的电影竞赛奖,“金马奖”从一个被赋予毋忘在莒意义的“寿礼”,
历经五十二载,已成为华语电影竞赛具共主地位的权威奖项。“金马五十”在系列的宣传
中,光荣历史应该已经众所周知,颁奖典礼也在众帝后齐聚见证下精彩落幕。电影《一代
宗师》入围十一项,连同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共获六项大奖,成为本届影展最大赢家。片
中宫若梅提醒叶问“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这句广为流传的对白,也正是《电影
欣赏》集合两期之力,以合刊形式制作的“金马五十”专题来回顾金马奖这五十二年历史
的初衷。
本期以每十年为一个单元来编年录事,逐一对金马奖五十二年的浮沈兴替?沈索隐:从六0
年代起的金马滥觞溯源(张昌彦、陈炜智、陈韦臻文)、八0年代金马体质与体制开始产
生变革(王玮、张昌彦文)、九0年代的两岸三地共同竞逐金马所形成的新格局(王玮文
)、直到廿一世纪金马奖终成为华语影坛共主的地位(涂翔文文),最后再以逐年回溯、
重新梳理五十届金马奖的历史。
今年金马奖颁奖典礼备受好评,历届影帝、影后在舞台上合影更是经典。然而,不论是典
礼的企划执行或是奖项评选的工作人员与评审,一届一届付出的心血却是观众看不到的影
展幕后。本期特别邀请三位前执委会秘书长郭南宏、王清华与胡幼凤现身说法,让读者不
仅可以看到金马奖风光的“面子”,更可以看到五十届积累的“里子”。另外,蔡国荣与
王耿瑜则分享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身份与金马奖互动的经验,曾经担任金马影展策展人
与评审的李幼鹦鹉鹌鹑更写出一封与金马爱恨交缠的情书。七度担任金马评审的梁良,也
在本期中受邀撰文,强调金马奖给奖的公正性。任何影展奖项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黄仁
在本期的专文中特别为读者盘点金马奖历年的遗珠之憾。
金马奖除了颁奖典礼外,观摩影展已成为台湾影迷一年一度的朝圣盛事。对于金马五十的
回顾,自然不能遗漏这个台湾电影文化重要的摇篮。本期特别由彭丽华、孙正国、李亚梅
、闻天祥等几位影展人,从不同角度带领读者寻根探源,回顾观摩影展多年来如何喂养台
湾的影痴与影迷。蓝祖蔚选择了用歌声记忆电影,张梦瑞则从电影配音来看这隐身幕后却
对幕前影响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几年新增设的金马创投与金马学院,让金马成为教育体系
之外完整意义的电影摇篮,本期有着深度的报导。
本刊几年前便设立“台湾电影的基石”专栏——对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入
围者及“终身成就奖”得主进行深度访谈。今年配合金马五十专题,这个单元更是不可或
缺,收录了对制片叶如芬、制片/剪接师廖庆松以及演员何明修与甄珍四位的专访。该专
栏除了是为台湾电影留史,也是本刊向电影幕后工作人员与资深电影人致敬。这个单元的
受访者虽无《那时此刻:金马五十纪念》中历届影帝影后的幕前光环,却是支撑台湾电影
的幕后重要基石。在访问中廖庆松透露,他从门外汉成为台湾新电影保姆,正是感受到蔡
明修强烈的电影表演热情所致。电影总舖师叶如芬同样也分享了她从在视听工作室打工开
始,对于电影从未稍减的热情。就是这股“电影的任何事情她都想知道”的努力,让她甫
获得本届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奖”。本届终身成就奖由从影五十年的甄珍获
奖,其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仍鲜明地存在观众记忆中。本刊很荣幸能够利用她短暂回台参加
金马奖的空档,作了难得的专访。
半世纪的风华-金马五十专题前言
金马1962-1983──金马奖之初生与卓立
踏花归去话金马
那些追着金马跑的日子
争取观众,比争取奖项更重要
金马1984-1993──体质与体制的转与承
我就是喝这个金马奶水长大的啊
金马1994-2003──两岸三地电影新格局
取次花丛懒回顾
金马2004-2013──确立华语影坛共主之位
与金马一起奔驰的数种身份
金马创投──搭建台湾电影展销平台
金马学院──播下未萌芽的创意种子
打开金马历史的褶缝
百科横纵谈金马
金马影展的仪式∕游戏.私密∕公众
用歌声记忆电影
电影配音角色之鸿毛泰山
金马拾遗:那些与金马奖无缘的导演、明星们
关于金马奖评审的一些记忆
台湾电影的基石
剪接师廖庆松──台湾电影里亲切温暖的身影
制片叶如芬──台湾电影的“总铺师”
演员蔡明修──台湾电影圈的最佳“活道具”
从小淘气到银幕玉女──专访金马五十终身成就奖得主 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