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本人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如果需要引用,请注明作者“tommytsai123 ”
【浅谈神像、开光与入宝】
关于这个问题,按理应当不是由我来做讨论,我既不是专业的道士与法师,没有自己的宫坛
,本身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神像(个人目前也没有打算安神位,基本上没有必要)。
但是,刚好有版友讨论这个问题,也承蒙各位版友对小弟我的抬爱与谬赞,我也来浅谈我个
人对此粗浅的认识。
基本上,“神像”除了用整块原木雕刻,也就是所谓的“雕佛”以外,也有几种主要的制作
工法:泥塑、土偶、软身、纸扎,也有最传统的“神主牌”。
“土偶”现在已经不常见,主要是过往很多宫庙的发迹传说,都跟开基神像是“土偶”有关
,这点在宜兰很常见。
“纸扎”主要是有任务性质的,因为任务结束就要火化送走,诸如:大士爷(普渡)、张天
师(建醮)与代巡王爷,现在以前两者最常见。代巡王爷以鹿港与澎湖比较常见,火化送圣
就要做“王船醮”。
基本上,“开光”与“入神”其实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科仪。“开光”有一定的程序,要请专
业的道士与法师主持,也有的是先“置天台”再扶乩请神驾直接开光。
诸如:台南七股玉成玉龙宫(吴府三王)、嘉义布袋镇天宫(三官首朱王),就是先“置天
台”再扶乩请神驾直接开光。
在鹿港,则是神像由法师开光完成后,有时候会把神像绑在大轿上观大辇“观神(观新雕神
像)”,确认是否已经开光完成,以及请示神明是否有事交待。目前以鹿港地区来说,合港
永安宫(薛府王爷)是相对比较常见的。
“入神”就我个人所知,本来是没有这个科仪的,基本上是从“入脏”科仪演变而来。
何谓“入脏”,就是台湾民间信仰的观念上,基本上把神明给“拟人化”,认为神明也有“
五脏六腑”与“灵魂”,也需要在神像中放入足以象征“五脏六腑”与“灵魂”的物品,先
使得一个正在雕刻中的神像,或是原木有所灵性,待神像上色与细部全部完成,再来举行开
光点眼。
如果以台湾民间信仰来说,不能忽略的是台湾曾经受到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佛教本身
就有“装藏”的观念存在,未必是在佛像内装入小尊的佛像,更常见的是在佛像内装入佛经
跟挂轴绘卷。我个人认为,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的观念,多少影响到当今我们所见的“台湾民
间信仰”。
如果是按照台南雕佛的传统做法,是在神像尚未雕刻,还是原木状态的时候,就要先请神进
行“开斧”科仪,使得原木具有灵性。完成这项仪式后,就要用红纸写上要雕刻的神尊的神
号,贴在原木上。就我个人看来,这也是为了区别一个“有神性、灵性的木头”与“一个普
通木头”的差异。
为何“入神”要入“活物”,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为了使得神像有“灵魂”;“五脏六腑”则
通常会用“五到七种珠宝”、“五色线”、“五色豆”或“五谷杂粮”代替。
为何要“五色”,我个人认为是为了符合世间最基本的五种元素,构成万物的五大要素:“
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也就是“五行”。
人体也“五脏”也是符合“五行”:心、肝、脾、肺与肾。除了“五行”,也需要有“灵魂
”,在我看来是“气”,所以需要有活物象征之。
不过,“入神”这是台湾民间信仰特有的科仪,也并非各地都有,基本上是从台南的传统演
变而来。
因此,在中国与南洋,甚至是开发历史比台湾早了五百年的金门(金门的历史,从唐代“牧
马侯”陈渊开始),基本上看不到这种科仪,都是只有“开光点眼”而已。南洋群岛有汉人
移居的历史,最早从明代开始,比台湾早了三百年左右的时候。
“入神”科仪演变到现在,由于现在特别重视“祖庙”与“灵源”,因此有人会去特定的大
庙“包香火”用来入神,甚至是在“包香火”的阶段就照礼俗奉祀。
基本上,就目前来说,“入神”与“开光”都已经变成“雕神像”的“SOP”之一。但无论
是“入神”还是“开光”,最重要都是个人要有心奉祀,最好是要有传宗接代的心理准备再
来谈论奉祀,而不是把神像当成一种“炫耀性商品”与“跟流行”。
我也见过有的人是自己不雕神尊,但是到处“收佛”,也就是收留别人家因故不再奉祀的神
尊,避免神尊变成“落难神”或被“退神”与“火化”。这个立意虽然良善,我个人也肯定
这种立意。但是,有的人已经演变成“到处收佛”,甚至是把“收佛”当作是一种乐趣,好
像神像是给我们蒐集的,看到别人家要放弃的古体神像就要收……我想,这就已经根本失去
了“拜神”的原意了。
“拜神”的“原意”我想没有什么,不过就是求一个“心安理得”与“求两字平安”而已。
绝不是用来让你“开馆”、“摆宴”与耀武扬威。
或许我个人并没有立场谈论这些,但我希望各位有意要“雕佛”与“收佛”的版友们,务必
要先想清楚,自己的“所欲”、“所求”,甚至是“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自己到底是否
有所需求。
以上为我个人的浅见,一样诚挚欢迎大家讨论、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