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的叙1解析篇翻译完了,
我本身对音乐很不了解,
这篇稍微介绍了叙1的创作背景,
也是读杂志长点知识~分享给大家~
フィギュアスケート~プログラムに秘められた物语~ 羽生结弦 2
“叙事诗第一号G小调”(2014-15、15-16 SP)
“冰上的抗争运动”
波兰的天才作曲家Fryderyk Chopin(萧邦)在激动的时代所创作的钢琴曲。美丽又激烈
的旋律和羽生结弦的灵魂产生共鸣。
— 隐藏在内心的熊熊烈火
在静寂之中,一棵伫立的树木因风吹过,一瞬间大幅度地摇摆起来......。
从令人眼前浮现那样的场景的寂静中开始。不知何处响起不可思议的齐奏乐音,则是由萧
邦所喜好使用的“拿坡里六和弦”所构成。
随着纤细和抒情的旋律,羽生加速著。
浅蓝色的渐层中,在袖口和身侧的部分加入了金色相当有效果。金铜色的腰带则又让人感
觉高贵,衣上镶嵌宝石的光辉,在冰的雪白中稍现即逝,然后又再次闪耀,不知为何有种
神秘的氛围。
美得令人屏息的跳跃和大一字之后,心情愉悦的一个转身,气氛也随之一变。羽生的身体
宛若被风所玩弄的树叶一般,一左一右地开始回转着。
一个一个变换形状的旋转令人心满意足后,钢琴渐渐地开始演奏起”深刻的”旋律。接着
没多久就往剧烈的步伐处移动。
在这个曲子创作当时的波兰,正被列强所支配着。法国大革命以后,受到其正面的影响,
独立的机运升高。
听到逐渐靠近的革命的脚步声,萧邦的父亲如此发言后将儿子送出国外。
“你的身体对于承受革命军的军务来说太过虚弱了。请带着你的音乐才能为国奉献。”
萧邦离开华沙,是21岁的时候。
羽生也是,遭遇震灾后的隔年去了加拿大。对于不吝惜支援的家人和伤痕累累的家乡,绝
对也怀抱着依依不舍的心情。
过没多久,在波兰武装反抗的事件勃发,这些消息也传进旅行中的萧邦耳里。然而,由于
和大国武力上的差距过于悬殊,一下子就被镇压了。蜂起的战火虽然因随后的俄罗斯、波
兰的战争而扩大,华沙再次沦陷,并落入俄罗斯的占领中。
萧邦在异国的土地上了解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将愤怒和悲伤落在键盘上。那样的代表
作有‘革命练习曲’,经过数年后又发表了‘叙事诗第1号’。
演奏节目曲子的是波兰所自豪的钢琴家、Krystian Zimerman,他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政权
的缘故离开祖国到瑞士的音乐家。
现在的波兰,经过许多的困难和悲伤,基于这些牺牲才得以存在。
— 超越命运的力量
演技尾声的羽生的舞姿,呈现出战斗的样貌。那是战士的姿态。
叙事诗中,有许多以英雄传记或神话为题材的作品。虽然在其中通常会加入歌曲的部分,
但萧邦则作为不放歌曲,确立了”只使用乐器”的叙事诗的音乐家被知悉。
18世纪末开始至19世纪前半,欧洲盛行着“浪漫主义”这样的精神运动。借由强调感受性
或主观的表现方法,也影响了文学、哲学及艺术。
音乐也兴起这股浪潮,重视故事性的“叙事诗”,则是其中的领衔者。
“叙事诗第1号”则多被介绍为受到同时代所活跃的浪漫派诗人,Adam Mickiewicz(亚当
·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影响而创作的作品。被认为两方有关连的作品‘康拉德·华伦洛
德(Konrad Wallenrod)’则是萧邦在华沙度过学生生活时期时,Mickiewicz所发表的作品
。
Mickiewicz也可被称为在时代浪潮的翻弄中,仍坚持握笔的战士。虽然很难认为萧邦一系
列的叙事诗是依著该故事而创作的,但其中受到以Mickiewicz为首的思想家的影响,首先
是不容置疑的。
Mickiewicz的作品和Niccolo Machiavelli(尼可洛·马基维利)的思想书,作为对伦理
的、道德的态度来定义的作品,两者皆被认为对波兰蜂起而至的民族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
萧邦晚年,在巴黎探望了因病疗养中的Mickiewicz。听说当下他表演了钢琴,是否演奏了
‘叙事诗第1号’就不得而知了。但两人似乎在巴黎的沙龙中,从以前开始就有所交流。
‘叙事诗第1号’在电影中也作为”抵抗”的象征而被使用。在将犹太裔的波兰人钢琴家
,Wladyslaw Szpilman(华迪史洛·史匹曼)的自身经验记事银幕化的电影‘战地琴人
(The Pianist)’中,也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在废屋中被德军校将发现的主人公,在和死亡仅有一线之隔时所演奏的就是‘叙事诗第1
号’。
演技尾声激烈的步伐,可被视为是面向自身命运时强势的身姿。那或许也是“在自己之中
掀起革命”的羽生自身的姿态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