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
Joyce, James
(1882.2.2,爱尔兰 都柏林~1941.1.13,瑞士 苏黎世)
全名詹姆斯‧奥古斯丁‧阿罗休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乔伊斯,Gisele Freund摄于1939年。
爱尔兰小说家,以在《尤里西斯》(Ulysses, 1992)和《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 1939)等小说巨著中对语言运用的试验和对新的文学方式的探索而著称。
早年生活
乔伊斯是家中10个幼年存活下来的小孩里最年长的一个,6岁时即被送进人称“爱尔
兰的伊顿公学”(the Eton of Ireland)的耶稣会寄宿学校──克隆勾斯‧伍德学院
(Clongowes Wood College)。但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个能让家庭生计富足无虞的男人,他酗
酒、不在乎他的风流韵事,并向公司借钱,导致生活越来越穷困,而孩子们也逐渐习惯日
渐悲惨的日子。1891年乔伊斯没有回到克隆勾斯‧伍德学院上学;接下来的两年他留在家
里自我进修,要求母亲检查他的功课。1893年4月,他和弟弟史坦尼斯劳斯(Stanislaus)
获得都柏林一所耶稣会文法学校贝维德雷学院(Belvedere College)的免费入学许可。在
校期间乔伊斯的成绩很好,还两次当选为圣母玛利亚学会(Marian Society)的主席,实际
上等同于男学生会会长。可是后来却被迫离开学校,理由据说(正确地说)是他丧失对天主
教的信仰。
他进入了都柏林的大学学院,当时这所学校由耶稣会教士供职。他在学校里攻读多种
语言的同时也保留一些精力从事一些课外活动,如博览群书(尤其是那些耶稣会不推荐的
书籍),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史学会社团。由于他非常欣赏易卜生(Henrik Ibsen),因此
学习丹麦-挪威文来阅读原文作品,并写了一篇《易卜生的新戏剧》(Ibsen's New
Drama, 《复苏》〔When We Dead Awaken〕的剧评),且就在他18岁生日过后于1900年发
表在伦敦《双周评论》(Fortnightly Review)上。这次初试啼声让乔伊斯下定决心要成为
一个作家,并说服家人和师友们相信他的决心是有道理的。1901年10月他发表一篇文章《
喧嚣的时代》(The Day of the Rabblement),文中他攻击爱尔兰文学剧院(后来的都柏林
阿比剧院〔Dublin Abbey Theatre〕)迎合流行口味。
此时的乔伊斯虽然生活放荡,却很用功地准备通过他最后的考试,他以“拉丁文第二
优等”成绩通过考试,并于1902年10月31日取得大学文学士学位。对于写作,他从来没有
松懈过,努力磨练以精进写作技巧。他曾写过诗歌韵文,也实验性地写过简短的散文段落
,亦即他所谓的“心灵顿悟”(epiphanies),这个词是乔伊斯惯用于描述当(有关某人或
某事的)真相显现出来时的重要一刻。乔伊斯为了要在写作同时能养活自己而决定当医生
,他在都柏林参加过一些演讲以后,筹了所有能借的钱去巴黎习医,但在巴黎却放弃学医
的念头,他写了一些书评并一头钻进圣热内维埃夫图书馆(Sainte-Genevieve Library)的
书堆中。
1903年4月因母病危而返乡,这段时期他尝试做过各种工作,包括教书,也住过很多
地方,包括在桑迪科夫(Sandycove)的马特罗塔(Martello Tower, 今爱尔兰乔伊斯博物馆
)。乔伊斯开始着手构思自传性的长篇自然主义小说《斯蒂芬英雄》(Stephen Hero),同
时罗素(George Russell)于1904年以每篇1英镑的价钱买下他一些以爱尔兰为背景的简单
的短篇故事,发表在农业杂志《爱尔兰家园》(The Irish Homestead)。乔伊斯为此而开
始写这些短篇小说,日后集成《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出版。他以史蒂芬‧代达
罗斯(Stephen Dedalus)的笔名发表了3篇小说:《姊妹》(The Sisters)、《艾芙琳》
(Eveline)、和《赛后》(After the Race),但此后编辑认定乔伊斯的作品不合读者的口
味。乔伊斯在这个时期已经邂逅诺拉‧巴尔奈可(Nora Barnacle),6月16日就是他爱上她
的那一天,而这一天后来被他选作所谓的“布卢姆日”(Bloomsday, 也是小说《尤里西斯
》所写的那一天)。原则上他们必须行结婚仪式再离开爱尔兰,但他不肯,最后他还是说
服了诺拉随他离开爱尔兰。
早期游历和作品
乔伊斯和诺拉于1904年10月一起离开都柏林。乔伊斯受聘于奥匈帝国普拉(Pola)的柏
立兹学校(Berlitz School),闲暇时便埋头撰写长、短篇小说。1905年他们搬到第里雅斯
特(Trieste),此时乔伊斯的弟弟史坦尼斯劳斯前来投靠他们,他们的小孩乔治和露西亚
也陆续出生。1906~1907年有8个月的时间,他赴罗马任职于银行,当时他几乎厌恶所看
到的每一件事。相较之下在爱尔兰的日子似乎快乐许多;他写信告诉史坦尼斯劳斯说在他
文章中没有赞美过爱尔兰人好客的美德,所以现在他要开始着手计画写新的小说《死者》
(The Dead)。他说早期短篇小说的用意是要表现都柏林人所蒙受的荒谬可笑的惯性和社会
从众性,但是由于其成功的运用每个字和每个重要的细节而使这些故事变得生动活泼。对
于欧洲文学的研究使乔伊斯对象征主义和写实主义发生兴趣,开始在创作中把这两种对立
的倾向结合起来。他认为《斯蒂芬英雄》欠缺艺术上的控制和形式,因此着手改写,以《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为名,企图架构一个
“五个章节的作品”(a work in five chapters),直接将焦点放在中心人物上。
1909年两度造访爱尔兰想要出版《都柏林人》,并设立连锁爱尔兰电影院,结果两样
都没成功,加上碰到以前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说在1904年夏该朋友曾和诺拉互相爱慕时,乔
伊斯陷入痛苦的深渊,虽然经由另一位老友证实这是谎言,但乔伊斯总觉得自己已遭背叛
,所以背叛的主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1915年意大利宣战时,史坦尼斯劳斯被扣押,但乔伊斯和其家人却获准可去苏黎世。
起初,他私下教授英文并开始撰写《尤里西斯》前面几章时(他原先的构想是写另一个短
篇小说《亨特先生》〔Mr. Hunter〕),他的经济状况很糟。后来他接受了马考米克
(Edith Rockefeller McCormick)的一大笔赞助金,最后又获得《自我主义者》(Egoist)
杂志编辑韦弗(Harriet Shaw Weaver)一系列的赞助金,到1930年为止该赞助金额总数有
23,000多英镑。她之所以对乔伊斯如此慷慨部分是因欣赏他的作品,部分是同情他的困境
,也可以说是同情他的贫穷,加上他必须对付从未痊愈过的眼疾。1917年2月到1930年间
,他忍受了虹膜炎、青光眼和白内障等25次眼睛手术,有时候在短暂的两个手术中间,他
甚至全盲。尽管如此他依然提起精神继续工作,其作品中一些最充满欢乐的章节便是在他
健康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创作的。
由于无法找到愿意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出书的英国印刷业者,韦弗便决定由她来
出版,在美国印刷,1916年12月29日该书也在美国由许布什(B.W. Huebsch)出版,英国版
后来由英国利己者出版社出版。受到这次出版所带来的喝采所鼓舞,1918年3月,美国杂
志《小评论》(Little Review)开始连载《尤里西斯》,一直到1920年12月被禁为止。《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自传小说,描绘一个年轻人(史蒂芬‧代达罗斯)在心智与情感上的
成长,并以他决定离开都柏林到巴黎献身艺术创作为结束。代达罗斯要离开前的最后一番
话被视为作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相同际遇的感触:“欢迎,生命!我曾有百万次
前去面对真实的经验,并在我灵魂的锻冶场里锻炼出我族类尚未产生的良心”。
《尤里西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乔伊斯回到第里雅斯特停留几个月,然后于1920年7月应庞德
(Ezra Pound)之邀前往巴黎。《尤里西斯》于1922年2月2日在巴黎由莎士比亚图书公司
(Shakespeare & Co.)的老板比奇(Sylvia Beach)为其出版。《尤里西斯》是一部架构类
似于荷马(Homer)《奥德赛》(Odyssey)的近代巨作。在《尤里西斯》中所有的情节都发生
在一天内(1904年6月16日),背景皆在都柏林。3个主要人物──代达罗斯(乔伊斯较早期
作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英雄)、李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 从事广告推
销生意的犹太人)和其妻茉莉‧布卢姆(Molly Bloom)──被故意塑造为近代的与忒勒玛科
斯(Telemachus)、尤里西斯(Ulysses)和珀涅罗珀(Penelope)相对应的人物。乔伊斯运用
内心独白的手法,呈现出这些以小时为单位地活在小说中的人物之心灵最深处的想法和感
觉,场景从公共澡堂到葬礼、图书馆、妇科医院和妓院。
《尤里西斯》主要功力在于其对角色描绘的深度和其幽默的幅度。而本书最有名的地
方在于其运用内心独白的一种变体,也就是所谓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巧,乔伊斯宣称这项技巧是习自一个被遗忘的法国作家迪雅尔丹
(Edouard Dujardin, 1861~1949),该作家曾经在其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Les
Lauriers sont coupes, 1888)运用内心独白的技巧,但是很多评论家指出这本小说至多
只是和《尤里西斯》同期,不会比它早,而在乔伊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持续地在一本巨著里
使用这个技巧。乔伊斯主要的创新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通过对部分构成个人意识和其理性
思维倾向的印象、半思维、联想、迟钝和犹疑、偶或的忧虑以及突然的冲动等各种流程的
表现把内心独白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后来被证实广泛地影响了很
多20世纪的小说。
《尤里西斯》中有些篇章以其丰富的技巧和出色的文体手法闻名,尤其是备受赞扬的
“太阳神牛”(Oxen of the Sun, 第2部第14章),其语言文字历经盎格鲁-撒克逊到现今
英文散文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象征著胎儿在子宫成长。其手法极为出色,但叙事过程本身
却显得欠考虑,然而其效果常常倒是增加了语汇和主题的强度和深度,如在“风神”
(Aeolus, 第2部第7章),其背景是在报馆里。在这一章中,乔伊斯安插进上百个眼花撩乱
的人物以及很多跟风有关的描述──以某事被“掀开”(blows up)来取代某事的发生
(happening),人们去取钱时则“搅动了风”(raise the wind)──在这种文句的特殊结
构中,读者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生动。小说中著名的最后一章,让我们追随着茉莉躺在床
上时的意识流动,其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那8个没有标点的冗长段落。
《尤里西斯》在出版之前已经因为在审查过程中遇到许多麻烦而弄得人尽皆知,出版
之后则更是立刻声名大噪。乔伊斯事先已经筹画了一场评论界的招待会,拉尔博(Valery
Larbaud)的一席演讲指出该书与荷马的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每个章节皆有其独特的
艺术或技巧,包含特殊的象征、体现特有的身体器官、有其特别的色彩……拿捏得恰到好
处的手法,还有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乔伊斯从未发表过这个计画大纲;事实上,
在印刷时他甚至将书里章节的标题删掉,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计画大纲对读者来说不若对乔
伊斯在写作时那样有用的关系。
《为芬尼根守灵》
乔伊斯在巴黎时开始撰写《为芬尼根守灵》,当时连书名都保密到家,大家仅知道他
“正在创作中”,直到1939年5月完整的作品面世才知晓。乔伊斯除了有长年的慢性眼疾
问题之外,他还因女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陷入极大而长期的焦虑当中,当他的女儿一些看来
轻微的古怪行为逐渐变成很明显、有时还带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疾病时,乔伊斯用尽各种方
法想医治他女儿,但是最后却不得不把她送进巴黎附近的精神病院。1931年他和诺拉造访
伦敦,并在当地结婚,就自己踌躇不愿正式举行婚礼这一点来说,最终他在女儿的抱怨下
让步了。
在此同时,他继续撰写并修改《为芬尼根守灵》;通常一个段落要修改十几次他才会
满意。就某方面来说,这本书基本上是描写都柏林附近一个名叫切波里罗德(Chapelizod)
地方的酒馆老板、老板娘和其3个子女的故事;但易尔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其姓名的首字母缩写为HCE,这个缩写常常还被用来指称其他事物,其中一个
意思便是"Here Comes Everybody")先生、普拉贝尔(Anna Livia Plurabelle)太太、凯文
(Kevin)、杰瑞(Jerry)和伊莎贝尔(Isabel)这一家人又是所有人类家庭中的一个,是所有
人梦寐以求的家庭原型。18世纪意大利人维科(Giambattista Vico)提出历史会不断重演
的基本理论;为了要显示这一点,这本书用其最后一页所未完成的句子的结尾来作为开头
。这是一本集上千梦想于一身的小说。它融合了多种语言,如安娜‧利维亚(Anna Livia)
有"vlossyhair",wlosy是波兰语“头发”的意思;“一阵恶风”(a bad of wind)吹起,
其中bad是土耳其语“风”的意思。文学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出现、融合又消失,犹
如“反合作者相误解的心灵”(the intermisunderstanding minds of the
anticollaborators)在做梦。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书中的主人翁是都柏林城和利菲河
(River Liffey)──该河在书中让人心醉地流过页面──其屹立代表着爱尔兰的历史,延
伸开来更是全人类的历史。纵观全书乔伊斯本人处处显形,戏谑、嘲弄著对他的批评,为
他的理论辩护,纪念他的父亲,而他本人也乐在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陷落后(1940),乔伊斯带着家人回到苏黎世。最后也长眠于此
,并且直到死时都依然为世人对他最后一本书的反应而深感失望。
评价
乔伊斯细腻而坦率地描绘出人类天性,结合洗炼的遣辞造句、发展灿烂夺目的新文学
体裁,让他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尤里西斯》已被公认是大师级的杰出
作品,其中李奥波德‧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茉莉这两个角色被贯以人性的丰满和温情加以塑
造,在小说中无人能及。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也是一部可以让读者和书中主要
人物有亲密接触的卓越之作,其中包含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精采片段。乔伊斯还有15篇短
篇小说收录在《都柏林人》中,主要重点放在都柏林生活中的污秽,但其中《死者》一篇
可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乔伊斯的最后钜著《为芬尼根守灵》,其评论依然
分歧,内容是关于一个爱尔兰家庭的共同梦想,书中在很多层次以多元语言的风格创作,
并以其多重语意为旨趣,不过初次阅读会觉得晦涩难懂,然而细细咀嚼之后会发现其充满
诗意和智慧,段落之中蕴含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其他作品──一些韵文和诗篇(《室内乐
》〔Chamber Music, 1907〕、《一分钱一首的诗》〔Pomes Penyeach, 1927〕、《诗集
》〔1936〕)以及剧本《流亡》(Exiles, 1918)──虽然创作水准也很高,但对于他已扬
名国际的名声助益不大。
延伸阅读
A standard biography, Richard Ellmann, James Joyce, new and rev. ed.
(1982), is reliable and exhaustive, while his The Consciousness of Joyce
(1977, reissued 1981), examines Joyce'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political
views. Chester G. Anderson, James Joyce and His World (1967, reissued 1978),
is a sympathetic study of his life and works. Harry Blamires, The Bloomsday
Book (1966, reprinted 1974), is an excellent guide to Ulysses. Frank Budgen,
James Joyce and the Making of Ulysses, new ed. (1960, reprinted 1972), gives
an intimate account of Joyce at work. Hugh Kenner, Joyce's Voices (1978),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Ulysses. C.H. Peake, James Joyce, the Citizen and the
Artist (1977), employs traditional literary values in criticizing Joyce's
works. For the earlier works, both Marvin Magalaner, Time of Apprenticeship:
The Fiction of Young James Joyce (1959, reissued 1970); an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 by Clive Hart, James Joyce's Dubliners (1969), are
useful. Zack Bowen and James F. Carens (eds.), A Companion to Joyce Studies
(1984), is a good handbook. Thomas Jackson Rice, James Joyce: A Guide to
Research (1982),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serious student of Joyce.
英文原文作者/艾瑟顿(James Stephen Atherton, 英格兰维干和地区采矿技术学院英
国文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