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不被打败的父母

楼主: yujou0101 (周妤)   2015-02-24 13:03:02
部落格版:
http://enoemoskeepgoing.pixnet.net/blog/post/42020636
在这个时代,要当一个“好”父母越来越困难。我们期待父母能教导孩子,又期待父母能
成为孩子的朋友,我们期待父母能多陪伴孩子,又期待父母能供子女丰衣足食,我们期待
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意见,又期待父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我们期待父母能辅导孩子
课业,又期待父母能给孩子温暖的拥抱,如果有人渴望完美地演绎父母的角色期待,也许
,他必须同时是教育家、团契队辅、家庭主妇、企业家、名嘴、大学教授,最重要的是,
他大概必须是个宗教家,才有办法在这么多要求的夹缝中求生存,还不会生气。
这样的说法当然有点狡猾,不过,作者想提醒读者的是:我们对于父母的要求,父母对于
自己的要求,都太多、太高了!
我怀疑是否真的有人能大声地肯定自己是个“好”父母。也许你现在正在脑海中搜寻人选
,但,我们理解社会对于父母的期待,不代表我们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那样的人,或者,
只有那样的人才是“好父母”。
小的时候,我埋怨我爸妈工作太忙,活动太多,记得有次,我一个礼拜都没看到他们,于
是我练就模仿签名的能力,帮我自己跟我弟弟签联络簿,签回条。同时,我妈妈对于我的
功课要求非常高,什么“低于九十分少一分打一下”,或者“落出前三名,考第几名就打
几下”,撕作业本、罚跪、给钱,什么变态的招式都用过,印象最深的是,我国小有次练
生字,字写得太丑,我妈抓起我的“标准字体”就要撕,我赶紧抓着妈妈的手哭着求她说
:“这个只有一本,不能撕啦!”那完全是在惊吓后的反射动作,我自己都吓到,怎么我
敢这样反驳妈妈。后来,那本“标准字体”虽然保留了下来,当天晚上,我书桌上却多了
十本空白蓝色作业本。国小二年级开始,我父母开始把我送到补习班,它真的是补习班,
不是可以在那边写作业的安亲班,三年级时,我一个礼拜上两天补习班,两天芝麻街美语
,一天珠算,这些课都排在平日,回家时间至少八点,没有一天可以早点回家写学校作业
。一次我作业很多,爸爸来接我回家的时间晚了些,我崩溃大哭,从此后我所有的才艺班
都停,只固定一周补习两天。
这些恐惧以及压力,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消失,反而渐渐转化成一种愤怒,尤其是,当
我知道我父母他们对我的要求,高于他们自己的学业成就时,那种愤恨就更明显。爸妈根
本不了解我的学业内容,他们不知道那有多么地难,然后他们制定了一个接近完美的标准
。他们怎么可以用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我?有次我忍不住跟我妈说:“你连我国文
课本里面有几课都不知道。”我没有说出口的是:“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要求我。”
她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了解我的学业内容,所以她们只能要求成绩与名次。也因为她们
不了解,她们没有办法跟我讨论课业,也没有时间跟精力跟我讨论课业,她们会用最直接
的方式——体罚或者给零用钱奖励。这种长期不被了解的负面情绪,转化成愤怒,直接指
向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
这种愤怒伴随在我的求学生涯当中,也展现在我的硕士论文中。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在台
湾的升学主义下,国中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请家教的现象,并且去探讨这种现象背后所展
现的社会意涵。在我书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我才看到,我的父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与社会条件下,而且这是个普遍的经验。升学体制与劳动力市场,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扣连
性太过紧密,让升学压力成为台湾学子普遍的经验。而我论文笔下那些妈妈们面临的教育
困境,我妈妈也都曾经面对过。
于是我开始慢慢释怀。
我甚至会想像,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会希望我妈妈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我?然后我才
发现,愤怒的来源不在于课业,而在于不被了解。
直到现在,我已经搬出家门独立生活,就读博士班的我仍有沈重的课业压力,我妈妈也会
询问我关于课业的事情,我虽然会有点不耐烦,却不会因此而愤怒。那么,小时候那股那
么强烈的愤怒,那种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委屈,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父母的不了解,以及不近人情的要求。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遇过数以千计的学生,也面对过许多家长。我发现,即使一样要求成
绩,有的小朋友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充满紧张,就像过去的我一样,有的小朋友却能跟父母
讨论关于课业的话题,他们可以一起讨论老师的教法,讨论彼此对于科目的学习方式的理
解。前者不一定是社经地位较差的家庭,后者也未必是社经地位较好的家庭,即使社经地
位差不多的家庭,也会有前者与后者两种亲子关系的差异。
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家长是否试着去“了解”小孩所生活的世界。
如果我的父母当时能试着去了解我当时学的东西是什么,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我喜不喜
欢这个科目,我有没有遇到困难,而不是什么都不问,只负责出钱让我去补习,然后看成
绩,那么,也许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怒与怨恨。
父母不是圣人,父母也有他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同样地,我也不是圣人,我当然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好。
以前的我总是很羡慕同学的妈妈会早起做早餐,会陪他们看巧虎岛,会陪他们练钢琴。说
实话,这些要求都非常地“挑剔”,妈妈没有早起帮我做早餐但她给我零用钱让我去买早
餐,妈妈没有陪我看电视但她有空的时间会带我出去玩,练钢琴这就更好笑了,我自己练
钢琴坐不住,还怪妈妈没有压着我练呢!当然,我现在用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这
些要求太超过,但是,连小小年纪的我,都知道这个社会是如何能挑剔地要求一个妈妈,
这些要求几乎可以无限上纲,以至于就算我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妈妈也很难拒绝。也因
此,当我看到别人的妈妈都可以做到这样那样,而我妈妈却只要求我成绩的时候,我感到
委屈。
我妈妈当然可以不知道我的国文课本里有几课,因为那是我的国文课本,不是妈妈的国文
课本,我妈妈根本不需要因此感到羞愧或不足。如果,我妈妈当时不需要那么辛苦地维持
妈妈的形象,直接跟我商量这些对彼此的期待与要求,也许我就能理解,自己对妈妈的要
求几乎可以说是强求,也不会对“妈妈”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稍微分析一下可以发现,我感受到的第一种愤怒来自于“为什么父母不完美,却可以要求
孩子完美”,第二种愤怒感的来源跟第一种很像,但指涉方向相反,它来自于“如果父母
要求孩子完美,父母怎么可以不完美”。
吊诡的是,既然我们每个人本来就不完美,我们又何苦在家庭里彼此为难,彼此要求?
要培养出不被打败的孩子,父母当然不能先被打败了。市面上有这么多的教养书籍,几乎
每一本都在教父母怎么成为一个“好”父母,为神圣的好妈妈、好爸爸再多添几笔光环。
本书却不这么认为,相反地,本书主张:父母不需要再勉强自己成为教育家或宗教家,父
母,做自己就好了。
只是,需要多出那么一点,这点就是——了解,多出这一点,就会很不一样。这里,我们
想跟父母一起练习的是:请父母试着,站在小孩的高度,用小孩的眼光来看事情,理解小
孩的世界,也许,父母不一定要做孩子的偶像或灯塔,父母,也许也可以是孩子的伙伴。
不论是让小孩为自己负责,让小孩练习思考,或者让小孩认识世界,本书提出的方法,都
不在于教出完美小孩,或者教出完美父母,相反地,本书一直在打破所谓“完美父母”的
形象。我们邀请父母蹲下自己的脚步,跟孩子一起成长。伙伴,也许不一定完美,却一定
会相互陪伴。
也许,只有父母跟子女彼此都先放下对于“父母”与“子女”的期待,理解彼此的优缺点
,并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才能在互相理解与陪伴当中,不断地感受到对彼此的爱。
而爱,也许才是一切教养的前提。
作者: opm (活着堆好积木)   2015-03-02 19:31:00
也许完全失败,互相毁灭会比较容易达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