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英国【三二】伦敦塔-中世纪宫殿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5-01-23 11:13:11
图文网志版: https://sirius99.com/?p=28274
(造访时间:2023年)
除了“珍宝馆”、“白塔”,“伦敦塔”另个主区域是“金雀花王朝”加添的“中世
纪宫殿”,印象中是在南侧,跟守卫确认过也没错,就朝那方向走去。
步道从横划的内墙穿过,戍守的方楼被称作“血腥塔”(Bloody Tower),会这样取
名,不意外又是有人被囚被虐死在这了。也的确,随便搜了资料,列出的名字繁多,最为
人知的应是“爱德华五世”与他弟弟“约克公爵”吧。十三岁的他才刚即位,就被摄政的
叔父“理查三世”带来“伦敦塔”,说要准备加冕典礼,哪知就跟来陪他的弟弟莫名失踪
,叔父也借机窜位,导致谋杀的传闻一直没止过。而两百年后,当维修工人在附近挖出两
具孩童骨骸时,更让人相信是真实的了,并将遗骨慎重奉于“西敏寺”。
找到阶路上去,里头有缠着绳索的木轴跟被牵拉而起的闸门,相邻的说是“Walter
Raleigh”的书房,他是十七世纪的探险家、诗人及军人,房内复原了些制作海图跟观测
星象的器具。但说明板又称他是因得罪“詹姆士一世”被关,房间在当年也属高规格,所
以应该只是软禁吧?
塔底有另个入口通往地下囚室,相比楼上,这边就肃杀多了,一间间拱状囚室环围着
,以图板跟刑具示意。被悬吊是当中的前菜,接续还有所谓的“Rack”,搭配带刺滚筒的
木架会拉绷囚犯四肢。与之相反的是“Scavenger's Daughter”,它会将人以跪姿箍著,
然后一点一点收紧。这些东西虽用看的就觉得痛,真要虐应还有千百种花样吧,只是展出
来儿童不宜。
会转进来,主要是为了找宫殿塔群入口,本以为从这里能往那串,哪晓得转完又出来
了,令我不禁问号满满。寻望间,在“白塔”草坪边瞄到一区鸟笼,几许人正聚著听导览
员以夸张动作讲解,好奇凑去,是豢养在此的渡鸦。牠的身躯比一般乌鸦大得多,在某些
地区可能会被冠上“黑色死神”的称号吧。妙的是,王室却将其当成宝,特意修剪了翅羽
,让牠们无法飞远,还说数量不可少于六,不然会有大祸,也不知是从哪则迷信故事扭曲
来的。
这带的内塔墙上有不少游客行走,显见我的目标没错,偏偏无路可上,抬望几秒,只
得循墙再向东找。墙侧龛室大象雕像探首,仿佛意味曾在此饲养,续往前,戍守在东南的
“盐塔”(Salt Tower)开了小门,招我行入。在四望中读著说明板,此塔顾名思义,收
存过早年属于昂贵物的盐,但跟“血腥塔”类似,因其结构,顺理成章变为囚室。文中提
及一位“耶稣会”的“John Gerard”,他是“伊莉莎白一世”时地下天主教的一员,像
特工般躲藏了八年,撑过被捕后的酷刑,最后还逃狱成功,相当厉害。
塔内无别路,好在外头另有阶梯,上去后终于能跟游客们汇流一起,让我松了口气。
直觉是想朝西去找“中世纪宫殿”,一转念,都到这了,便索性把东面的环墙路走完。
“盐塔”的上层规格较高,设有花窗跟壁炉,显然当初亦为殿区的一环。被囚在这的
多为贵客,像“约翰·巴里奥”就是十三世纪苏格兰的国王,当年他为抵御“爱德华一世
”的狼子野心,与法国结盟,却依旧挡不住大军,被迫退位然后被囚。也正是这样的动荡
,催生了大伙熟知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此外,后续的贵客也留下他们的痕迹,
被控是巫师的在墙上刻烙天文钟,天主教徒遗下耶稣的伤口。
出去后内墙转北延伸,其实早年城池的范围并没到这,仅从“白塔”朝南包绕,一路
逛来也能看到残迹。是“亨利三世”之后,内墙才渐次往旁展拓,并加添外墙。这段环墙
路严格来说,景色没啥亮点,毕竟能见的就是市区那些奇形大厦,几座塔的展品感觉也属
勉强填充,小模型、老照片、提及历史的看板。沿路那些示意的防守兵士相对有趣,或持
斧或瞄射,虽只是铁条的简易塑形,姿态却似模似样。
墙路在“锁链中的圣彼得皇家礼拜堂”附近结束,走着稍早行过的路往南,正对还要
拐去“盐塔”觉得烦厌,视线朝西一瞥,才发现我搞笑了。大家之所以能很顺地于墙上逛
,是因为“中世纪宫殿”入口根本就在大门附近啊,追根究柢,也只能怪自己进来就目不
斜视往“珍宝馆”冲,把这入口忽略了,难怪早先我问守卫时,他一脸“这什么蠢问题”
……
第一站的“St Thomas's Tower”位处外墙,是“爱德华一世”所建,用意是为了增
设个河岸出入口,下船就能直接进殿。与其说是塔,从外观看较像筑在墙上的长楼。而下
方的水门在时光流转后,被污名为“背叛者之门”,因为囚犯都是从此送入,就算是“伊
莉莎白一世”,也曾被“玛丽一世”对付,以参与叛乱之名送囚,想着是否会与母亲“安
妮·博林”同命,在惶恐中经过。
爬了上去,里头作为大厅的空间相当古朴,留着壁炉痕迹的墙面是颇具历史的堆石,
杂着几处崩残。天花板那些斑驳木条是“亨利八世”时的产物,当年为筹备与“安妮·博
林”从此出发的加冕游行,将塔殿重新装潢,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以前墙面可是有彩绘的
。而到了十七世纪,大厅又被添了隔间给守卫跟珍宝馆负责人居住。
隔壁是“爱德华一世”的寝室,簇新的模样显然是还原后的成果,壁面重复著淡雅花
纹,并置了张带有覆顶的垂帘大床。国王身高近一米九,被称为“长腿爱德华”,床身亦
有加长。从图板看,制作这张床挺费工,每层布料及填塞物都不同,且都是经过文献残图
的考据。除了桌面书本小玩意的摆饰,角塔内的小礼拜堂也复刻了,审慎添上花窗跟祭坛

转个弯,从天桥跨越至内环墙,这里是稍早于“血腥塔”望见,却不得其门而入的“
Wakefield Tower”。它为“爱德华一世”父亲“亨利三世”的国王居殿,跟另边用作王
后居殿的“Lanthorn Tower”相对应。这样的设计合理得多,改住外墙又靠河岸,是不怕
从那来的袭击?不是很清楚居殿原先的配置,可见的圆形空间都被还原为觐见厅,可能两
塔间的内墙上本还有着寝室,只是被后世拆掉了。也有可能如图板所述,王家散布国境的
宫堡太多,会带着一车车的珍贵家当四处巡游,待在“伦敦塔”的日子根本很少。
站在觐见厅环望,曾是珍宝馆的它应是有重新整修,拱顶叠石利用色差,展现星芒状
纹带。壁炉所绘的纹章朴拙,甚至可说带点童稚笔触。华盖下的王座据说参考了加冕座椅
,有着山形轮廓与小炬塔的搭衬,以之推想,如今黯淡沧桑的加冕王座本该是如此辉烁吧
。被还原的尚有与其互望的小礼拜堂,红绿相间的缀金隔板后,花窗斑斓著,主题却很难
辨析,感觉像破损玻璃的拼凑再生。这儿亦是“爱德华四世”囚禁及谋杀“亨利六世”的
现场,也就是后者的昏庸,起始了纷扰三十年的“玫瑰战争”。
循着墙头路,走至与之呼应的“Lanthorn Tower”,原先它是以王后居殿作设计,也
不知为什么,“爱德华二世”搬来这住了,是跟父亲关系不好,嫌晦气吗?这栋没特别作
还原,就是个简单小展厅,以当时王家的桌上游戏跟信仰小物为主题。猜想是年代较早,
小祭龛虽走哥德风,仍旧满纯朴,没像后期发展的那样繁丽。
再往东,便是稍早逛过的“盐塔”了,从阶梯下内墙,外墙在这段设了座“摇篮塔”
。说明板没解释这奇妙取名的来由,只说“爱德华三世”盖了它,当作前往其宫殿的私人
水门。而此门没多久便失去了功能,因着孙子“理查二世”又在外头盖了码头,将它与水
域断开。
它跟“背叛者之门”之间,另有着“亨利三世门”,其模样和前两者迥异,门拱挑高
,上头无塔,与其说是水门,更像个正式出入口,有木桥跨过护城河。桥侧开了分支拐入
干涸的河道,我瞥了说明牌,上头竟称东侧有花园,欢迎游客去观赏,于是好奇宝宝的我
就循河道绕去了。结果,花了脚力,放眼却是枯草漫漫,仅几朵小野花点缀,难怪乏人问
津,猜想不是早没经营,就是得等明年入春。
“亨利三世门”也是游客的出口,连结著“泰晤士河”步道,导向“伦敦塔桥”。这
桥在我于内墙来回游走时,便已拿相机几次捕捉。建于十九世纪的它采用了复兴哥德,拱
窗叠层、塔冠如炬,立于河道,便像身穿华甲的两位英伟戍卫,守望桥河间的车舟来去。
可操控开合供大船行穿是它的亮点之一,另者应是游客们可攀至上端的行人桥吧,在沿途
了解历史后,居高赏望。
其门票包含于“London Pass”,很适合在此时接续利用,为了在“大英博物馆”逛
得更有余裕,也只得放弃了。然当这样盯着,还是觉得好可惜啊,毕竟是个难得机缘可俯
瞰“伦敦塔”。能描摹著轮廓,将其由孤堡简墙,拓伟至如今的宫塔如林。也能解构砖石
,听杀伐声歇后的杯觥交错,将曾经的凄泣嘶嚎释于河风。而这句“Send to the tower
”,不再令人悚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