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15冬东欧之旅 中世纪自由贸易区

楼主: STAR12 (日剧旅行王)   2016-06-09 08:05:54
图文版网志请点选以下连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147170812
在经济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就是经济结盟, 因此许多的国家为了建立最大利益, 他们
透过谈判的方式, 关税减免或是零关税, 建立了许多的自由贸易区域, 世界贸易组织WTO
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 在中世纪的欧洲, 自由贸易区的观念就已经建立, 这个在欧洲著
名的经济联盟, 就是汉莎同盟
西元10世纪的中欧及东欧, 许多的城市各自独立, 因为这些城市互不隶属, 为了贸易的便
利, 他们开始相互结盟, 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同盟, (最后甚至演变成为军事上的结盟),
这个盟邦从德国开始, 向东延申到今天波罗的海沿岸的欧陆国家(立陶宛, 爱沙尼亚, 及
拉托维亚), 这个德国人为主体的联盟, 就是汉莎同盟
汉莎来自于德文的Hansa or Hanse, 意指为公会组织, (就如同中国的漕帮或盐帮等邦派
组织), 因为许多10世记的中东欧的城邦, 滨临大河(莱茵河, 或是易北河), 或是大海(波
罗地海, 北海), 这些城邦彼此因为贸易的需要, 组成了这个名为汉莎的盟会组织, 起初
的汉莎同盟就像是今天的经济联盟: 国际贸易组织WTO, 或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盟
内的国家彼此互相关税减免
德国的科隆、卢贝克、汉堡和不莱梅是汉莎盟会的创始会员, 由于族裔相同, 语言相同,
许多的共同点, 使得这些城市除了贸易上的合作外, 开始实施共同的法律, 以及在军事上
的合作, 联合防御外敌的入侵, 汉莎联盟成为超越贸易的全面性盟会组织, 这个军事与经
济的结盟, 使得这时的汉莎联盟, 就像是曾经存在的华沙公约组织, 或是仍存在的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NATO), 如此的方针, 可以从焊莎的口号: 对内一致,对外和平 (拉丁文:
CONCORDIA DOMI,FORIS PAX)中发现
(汉莎同盟的位置图)
由于少数汉莎联盟的成功经验, 许多的城邦争相加入汉莎同盟, 然而盟会之首, 位于德国
北部易北河下游的大城市卢贝克的会议中订出了加入盟邦必须为在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
岸的规定, 在入盟规范下, 许多今天位于德国的城邦纷纷加入汉莎同盟. 西元1158年, 控
制卢贝克的公爵将触角伸入当时在条顿骑士团控制下的波罗的海区域, 今天的爱沙尼亚的
塔林(Tallinn), 塔图(Tartu), 拉托维亚的里加(Riga), 立陶宛的考那斯(Kaunas) 甚至
一些在今天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的城市, 都加入了汉莎同盟,
(在塔林的公会组织)
(在里加的公会组织建筑)
回到经济的层面探讨汉莎联盟的形成, 因为中西欧欧陆国家的汉莎联盟城市的形成, 盟内
关税的减免, 使得盟内成员能以较低廉的价格进口商品, 而能够较高的价格在盟外的国家
出售, 许多盟外国家为了使其商品能够与汉莎同盟国家竞争, 给予汉莎同盟国家经济特许
权(租税或关税减免), 他们也开始在它们的国家建立汉莎同盟的商站, 在十四世纪中业,
最著名的汉莎四大商站: 英国的伦敦、比利时的布鲁日、挪威的柏根和俄罗斯的诺夫哥罗
德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商站完全依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 而这些由汉莎同盟国家建立
的商站, 被称为德国人建立的城市, 今天挪威的柏根仍留下了当时汉莎商站的遗迹 (请参
考2015挪威之旅: 德国人的城市: 柏根),
(柏根老建筑就是当年汉莎商站的遗迹)
然而, 自十五世纪早期开始, 许多的盟外的国家也开始彷效汉萨同盟, 建立了一个又一个
政治与经际的同盟, 这些盟外的国家支持自己国家参与的同盟比如说英国, 取消了汉萨国
家的经济特许权, 另外, 波罗的海和萨城市的宗主国: 条顿骑士团的势力衰弱, 引起周围
国家觊觎: 波兰或是俄罗斯多次与条顿骑士团的战争中, 这些国家取得了多个汉莎国家的
重要城市, 驱逐汉莎的德国商人, 导致汉莎联盟国家迅速痿缩, 直到十八世计末, 法国的
拿破仑入侵当时的普鲁士王国, 打败包括科隆、卢贝克、汉堡和不莱梅的海军, 汉莎联盟
正式从历史上消失
当开始回顾这段汉莎联盟的历史, 可以发现在中世记的欧洲, 松散的经济同盟的观念就已
诞生, 汉莎联盟虽然不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 但是以德国开始建立的汉莎同盟的影响
力, 在十一到十四世纪的全盛时期, 甚至有着比单一国家更大的影响力, 这深深的使得国
人引以为傲, 直到今天, 德国国家的航空公司, 仍然使用汉莎为名呢 (Lufthansa: Luft
德文是天空的意思). 这家航空公司是世界第四大航空公司, 德国人最终还是建立了他们
的空中的汉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