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清廷南征记—渡过长江
前进江南
在福康安攻陷安庆后,随即顺江而下,攻陷铜陵。铜陵是进入南京前的重要门户,在得知
铜陵被攻陷的消息后,秦廷迅速通知位于合肥的秦军回救。但是对于合肥的秦军来说,回
到江南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如今清军已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带,然而秦军却还在江北。这意味着秦军需要渡过长
江,才能回到江南地区,与清军接战。因此秦军此时其实是需要进行渡河的动作,然而就
是这渡河的动作,让清军有机可趁,能够半渡而击。
所以就算此时秦廷以陷入非常危急的态势,秦军依然不能贸然渡河。秦军虽然为守方,但
是福康安抢先渡河的动作,让秦清二军在攻守方面互换,如今占据地利的会是清军。
1769年五月初一,在攻陷铜陵后,福康安朝有着“十里长街”美名的芜湖前进。此时合肥
秦军正重新在芜湖部属,因此福康安迅速对芜湖展开攻击。双方爆发激烈的战斗,然而就
在清军与秦军激烈交战时,海兰察率领一小股精锐部队,偷偷乘小船将芜湖靠河的港口用
干草、油与硫磺焚烧殆尽。
秦军发现后虽然立即将火扑灭,然而港口依然受到相当损害,此时率领秦军的将领—俞成
很快便判断无法自芜湖渡过长江,因此当机立断,下令秦军撤回江北,因此秦军得以保全
主力。然而此战之后秦军必须要寻找其他港口回到江南地区。而此时秦军有两个选择,最
近的港口有当涂和南京城两个地方,当涂离清军很近能够有效迅速与清军接战,避免清军
在江南造成更多破坏,但是同样的清军也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半渡而击;选择南京城的话可
以安全上岸,但是当秦军渡河的同时,清军也有可能像其他地方进攻,让江南地区受到更
多损害。
虽然对于秦军来说选择南京是更好的办法,但是此时秦庭内部却因为南明朝廷与秦王廷之
间的政争而导致后续的军事策略上出现失误。
郑朱之争
此时在位的秦王是郑文远,当秦王传至郑文远时,距离郑成功已经过了四代,郑文远在性
格上也早已不像郑成功或是郑克臧一样杀伐果断,郑文远的性格优柔寡断,同时也是一代
诗人。而此时的大明皇帝是朱伯煜,眼见秦王不再像过往强势,不甘作为虚位天子的朱伯
煜便起了重夺权力的野心。
因此当清军过江的消息传至南京,朱伯煜便情势紧急为由,直接强行进入秦王廷议,自永
历帝以来,明朝皇室已有将近90年未有参加各藩王的廷议,以示对于各藩王的内政不介入
。此次朱伯煜强行进入廷议,让过往拥有庞大自治权的江南与福州等地官僚产生危机感。
虽然朱伯煜并没有在这一次的廷议中重新获得过往大明皇帝的权威,然而这已是一大警讯
。
由于秦王阐弱,因此昆山派的官员便决定,联名上书要求此时在合肥领军的俞成迅速回防
江南。在内部的压力下,最终俞成只能选择自当涂渡河。
当涂战役
当福康安得知秦军正在当涂尝试度过长江时,他迅速召开军议,内容针对如何一口气歼灭
秦军进行讨论。上一次清军虽然尝试趁秦军半渡而击,然而却因为清军过早发动攻击,而
导致秦军再次撤回江北,因此这一次海兰察提出先派出少数部队攻击秦军,等秦军追击后
,在设伏攻击秦军,以此歼灭秦军主力。
这项提议获得福康安的支持,福康安与海兰察分别率领两股部队埋伏于当涂附近的山上,
而率领少数部队担任诱饵的人是当朝大臣尹继善之子—庆桂。庆桂在城外展开攻击,借此
激怒秦军。秦军刚开始不为所动,为了让秦军动作,庆桂决定改为在岸边布置小船,假装
如同海兰察在上一次芜湖战役时一样,试图烧毁港口。
这个举动果然让俞成上钩,为了不让当涂港口遭到偷袭,俞成率军出城进攻江庆桂击退,
接着庆桂向东撤退,而当俞成继续追击时,埋伏在当涂附近山上的海兰察与福康安率部队
杀出,秦军再次被击败,俞成投江自杀,此时剩余的秦军主力在柴大纪的率领下还在扬州
与清军对峙,江南部队空缺。
在这个危急时刻,秦廷终于下达了第一次的勤王令,号召江南各地的的民兵对清军作战。
附注一当涂战役示意图(红线与红圈为清军埋伏与进军路线,黑线为秦军进军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