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创作] 清廷南征记—崩坏的预兆

楼主: joyjoey0311 (想不到午餐要吃啥)   2023-06-13 21:27:46
前情提要:清廷南征记—四川战事
云南方面战事
在阿桂成功离开内江城后,在云南的阿伊特拜也随之急转南下,不过周藩部属在云南的是
来自大西军旧部的拓垦民,加上当地少数民族尚武风气颇盛,因此周藩得以在曲靖再次击
败清军。
至此,阿伊特拜起了撤离云南的念头,然而其麾下的参将—来自大金川地区的土司索诺木
却不愿意,先前周藩为了阻止清军在阿坝地区屯田,因此发兵攻打川西地带,其中大金川
土司下辖地带遭到周军的破坏。在这次出征中,索诺木亟欲向周军报复,因此索诺木对于
阿伊特拜的撤军行为极为不满。
因此索诺木便不听从阿伊特拜的调遣,私自将麾下与部分藏族士兵带离营地,他向北返回
昭通,并向西往贵阳方向掠夺。然而索诺木所辖的军队与藏族士兵皆擅长山地战,这也是
为何索诺木敢于不听从军令的原因。然而他的过于自信很快地便在贵阳遭到失败,他不仅
被彻底击败,同时也被周军俘虏,索诺木随即被斩首。
而阿伊拜特在索诺木离去后,曾派出使节要求索诺木归队,然而无果。最终阿伊拜特只能
从曲靖往北,攻陷周藩的宁远府(西昌县)后,自川西撤往阿坝。
重新布署防线
周藩在失去和中这道重要防线后,面临清军更为庞大的压力。为了重建四川防线,周王刘
知宪任命在襄阳建立起优良防御网的李潢为新任四川指挥使,命其重建防线。李潢抵达四
川后,便仔细测量并制作了四川地图与同时针对过往四川相关战事进行研究,他总结出下
列几个论点:
1. 四川盆地的地形并非完全由平原构成,其地貌由西向东依序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
与川东平行岭谷。
2. 清军如今进入四川的道路一共有六条,分别是通往巴中的米仓道、通往成都的金牛
道与阴平道、自阿坝地区则可沿岷江、大渡河或是青衣江入侵雅州、乐山一带。(请参考
附注二)
3. 四川内部的河流由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水系切割构成,利于水运补给与
移动。
4. 六条通往四川的道路中,四条通往成都平原,两条通往川中丘陵,其中最为宽敞,
最利于行动的金牛道则是通往成都平原。
总结了上述论点后,李潢首先上书周王刘知宪,建议将部分行政中枢自成都迁移至重庆,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在失去汉中的当下,成都已然成为防卫四川的枢纽,同时也是
最前线的防卫重点,如此地区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地带。明末的教训让所有受过良好教育
的南明士人清楚,应当将行政中枢放置在远离前线之地,然而基于政治因素考量,不太可
能在这时进行迁都,如此一来很有可能造成成都平原地区守军军心崩坏。因此李潢才会选
择将行政中枢进行部分切割,确保一旦成都告急,周藩依然能从重庆调度资源驰援。
在确定防守方针后,由于四川盆地的面积比汉中大上许多,因此周藩决定从调派目前驻扎
在襄阳的川东十三家,协防四川。而原先的襄阳防线则改由秦藩负责,秦藩将部分军力自
江南调往襄阳,以确保清军不会趁机从襄阳入侵,将南明势力拦腰折断。然而,就是一个
看起来如此理所当然的举动,为南明带来真正的毁灭。
1768年正月,秦藩与周藩完成军队的移转,就在此时,南明势力中的淮南侯叛变至清朝一
方,清军顺利度过淮河。
附注一云南清军动向图(红线是阿伊特拜进军路线,蓝线是索诺木进军路线):

附注二清军入川可走道路:
作者: afv (魁羽)   2023-06-13 21:42:00
淮南倒戈的话,秦藩与南明都城南京就只剩长江防线,不知道秦藩分兵驻守湖北时,是否从海外等地调兵回防长江下游?话说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不知道有没有影响清军走淮南攻江南之路?
楼主: joyjoey0311 (想不到午餐要吃啥)   2023-06-13 22:42:00
秦藩有调度部分军力补充江南,但是实力有所削弱。然后黄河夺淮的结果就是淮北地区经济因黄河泛滥而长期处于崩溃边缘,清军或是南明需要淮南势力的支持跨过淮河发动战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