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幕间-17世纪末西藏与蒙古国际关系
清廷内部
清圣祖康熙帝于1662年即位,由于继承帝位时康熙还是位年仅八岁的孩童,清廷的政治大
权便落到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手中。同时南部地区,平西王吴三桂镇
守于川西与川北,而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袭其爵位,继续镇守江西。康熙主政前,清廷
对于南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画,双方基本保持和平。
在1669年,康熙帝发动政变突袭,捉拿鳌拜并开始亲政,康熙亲政早期便停止早期的圈地
弊政,并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澄清吏治。而康熙的一连串动作,最主要的目标就
是割据南方的南明藩王政权,对他来说,南明未灭,则大清一日不能安稳,所以消灭南明
政权变成清廷主要目标。
明廷内部
明廷由于基本上已被三大藩架空,因此永历帝在政治上影响力下滑许多。永历帝在位时,
三大藩对永历帝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尊重,而明廷内部也相对稳定。然而在1675年,永历帝
因病去世后,太子朱慈煊即位,年号隆远,这个年号象征南明对于平定北方的决心。
隆远帝身为基督徒,本身信奉天主教,这与中国传统信仰有所冲突,特别是在传统中国皇
室同时也必须要祀孔祭祖,然而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认为这并不违反基督教教义,因
此并未产生太大的冲突。同时基督教教义恪遵一夫一妻制,这让隆远帝的后宫仅有李皇
后 (李定国姪女) 一人,有助于避免士人担忧皇帝耽迷后宫。所以隆远帝的信仰问题在即
位时并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同时对基督徒友善的政策也让广州在当代成为天主教重要的
传教基地,大量汉人也开始改为信仰天主教。
相对永历帝,隆远帝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知道如今的明廷不可能从三大藩的手中夺
取权力,因此隆远帝把目光放在对东南亚,特别是吕宋岛的开发上,他先是放宽对吕宋岛
的拓垦地的免税年限,以吸引民众前往开发,接着又多次前往海南岛,亲自指挥海南岛的
港口建设,期望利用南洋贸易所带来的利润,重振明廷。
变量再起
在康熙亲政后,由于南方两藩占据清廷多项税赋,同时又以汉人身分独立于清廷之外,因
此在朝中有人提出撤除南方两藩的建议,试探康熙的想法。但是康熙清楚如果此时撤掉两
藩,就等于将两藩逼向南明,因此皆拒绝撤藩的请求。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清楚这是因为清
朝内部对于他们汉人的身分有所质疑,因此吴三桂在世期间,曾多次上书请求撤藩,然而
康熙皆以南明未定为由,拒绝其撤藩的要求。就这样,时间来到1678年,吴三桂去世,其
子吴应熊承袭爵位。而情势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吴应熊的才干远不如吴三桂,同时吴应熊长年处于北京,既不熟悉吴三桂所辖部属,同时
也养尊处优,难以支撑抗明大任,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的姪子—吴应期对于平西王的爵位
虎视眈眈,这让平西王的爵位传递不稳。吴应熊自知情势危难,他直接拒绝就藩,并且向
清朝上书说明自身无能,请求朝廷撤藩。
有鉴于吴应熊拒绝就藩,加上康熙不可能让吴三桂的姪子就任平西王,这会让平西王的爵
位传承彻底脱离清廷的控制。对此康熙帝的作法是先让国舅佟国纲带着吴应熊嫡长子吴世
霖先前往四川,稳定局势,而后待吴世霖成年后再就藩,在这期间清廷再偷偷想办法撤掉
平西王藩。
但是这个作法让吴应期很不是滋味,很明显佟国纲的到来代表平西王政权的终结,其麾下
所有的将士也将面临被撤裁的命运。因此吴应期表面上对清廷表达服顺,暗地中与南明私
通。对于南明来说,吴应期的私通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饼,更重要的是,平西王可能被
撤藩的消息也传到耿精忠的耳里,耿精忠也在此时与南明朝廷联络,这让南明内部有了可
以与清一战的底气。
1680年,趁著葛尔丹统一西域各汗国,势力直逼喀尔喀蒙古,清廷将注意力移向漠北之时
,吴应期率领手下兵马突袭平西王府,佟国纲侥幸逃脱,但是吴世霖则被杀害。接着吴应
期杀死四川巡抚,并蓄发易服,痛陈满清作为狄夷入关对汉人造成的痛苦与危害。接着又
说明其叔父只是为了保全黎民才委曲求全于满清之下,如今时机已然成熟,他将反正大明
,将天下交还于中华之正统。同一时间,耿精忠也将江西巡抚杀害,发布檄文,声讨大清
,第二次明清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