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度有这个契机,但之后不了了之
如果当初真的使科举整个停办,局势会如何发展??
节录自: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13631664.A.D46.html
朱元璋做人务实,给国子学加了一条规矩,叫做“实习历事”。它还有一个更明白的名字
,叫做“监外历练政事”。
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学生,到了一定年限,就必须要各个政府部门实习,熟悉政务。他们的
身份,就叫做“吏事生”或“历事监生”。朝廷视其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予以拔擢任用。
这种历练对培养人才的好处,自不待言。让学生早早经历政事磨炼,可以迅速上岗,对于
缓解明初人才匮乏的窘境帮助极大。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一口气选派了一千多名国子生,送到吏部除授知州知县;洪武二十四
年,又选拔了方文等六百三十九国子生,以御史的身份去稽查百司案牍;洪武二十六年,
登记在册的国子监生,从原来的平均两千人,跃升到了八千一百二十四人。
这三个时间节点很值得玩味。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案发,株连万余;二十三年,胡惟庸
案发,波及数万;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波及万余。朱元璋每次大肆屠戮,都让官场为之
一空,这些缺额只好让国子监顶上去。
“实习历事”的效果实在太好了,以至于朱元璋觉得有这个选拔制度就够了,一度停办了
科举。一直到洪武十五年重新开科,他还反复叮嘱“务求实效、毋事虚文”。
这位叫武淳的国子监生,竟然可以主持鱼鳞图册这么重大的工作,可见他之前一定以“吏
事生”的身份实习了很久,对庶务得心应手,才会被委以重任。类似武淳那样的人,还有
很多。见诸史书的有吕震、古朴等人,都是国子生出身。可见朱元璋在主导土地政策的同
时候,对于配套政策的建设也没有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