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消失—神木下的梦》导演石佩玉专访-下

楼主: artreborn (yy)   2024-05-08 23:30:21
https://i.imgur.com/sDA9JwL.jpeg
Q:今年是飞人集社创团第20周年,石佩玉导演也是创团的团长,从一开始的
设定是成人偶戏,转换为大人、小孩都适合看,这样的转变是随着时间的推演,自然而然
的改变、还是导演抱着明确意识去改变?
石佩玉导演:
其实两者都有,一个是时间点,因为刚好周蓉诗她来邀请飞人集社跟她一起完成“生老病
死”的三部曲。
让我接着想到“欸!如果说我们的作品都一直限制在成人的话,会不会太侷限了。”因为
我是儿童剧团出来的,儿童剧团使用偶戏这件事,可以说是天经地义。但是我赫然发现,
如果真的要做创作,那儿童也该是我的对象,可是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我对儿童太不了
解了,坦白说甚至是有点害怕。我的想法是,好吧!我们先保持一段距离,我先把我喜欢
的这个元素好好发挥,然后目标观众群先是设定在我熟悉的大人。
所以时间轴上来看,从开头创团前面那几年,我就很清楚知道,是给大人看的。辛苦的地
方在于,在那时间点、表演生态里,都认定偶戏就是给小朋友看的,光是这件事情就搅和
很久。
(我:确实,要一直去扭转既定的印象是很难的。)
对!已经是刻板印象了,不少人一听到偶戏就会说:“偶戏就是给小朋友看的。”
(我:所以也算是身不由己,放弃一直解释了,那就把小孩也纳入进来吧!是不是像这种
心情?)
对!刚好是个契机,要做三部曲。心态转变成既然剧团要把偶戏做推广,就不应该把小孩
排除在外,应该也要纳入进来。
(我:因为小孩是人类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小朋友还没有定型,这是优于大人的。大人
的沟通比较像先射箭再画靶,常常都是已经有自己的定见后,才去做沟通。所以往往沟通
到后面,会心很累,不像小朋友是沟通的白纸。)
真的是这样,所以想说对象不要再那么拘泥了,就不如心态开放吧!只是前面我们一直宣
传我们的戏是给成人看的,变得有点自打嘴巴(笑)。
后来决定要做这个三部曲的时候,就自己发展了另一个品牌—“小孩也可以看”,关键字
是“也”。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开心听到你前面提到,我们的戏大人、小孩都可以欣赏。而不是小孩很
开心,大人在旁边打瞌睡。因为实话讲,我在创作的设定上,默默还是把大人当成沟通的
对象。但我始终会记得我的对象里还有小孩,所以有些太艰涩的用语或太复杂的故事情节
我就会去调整。
也因为我最初始设定的对象其实还是大人,顺着这个创作脉络,大人也可以投入到我们的
创作里,那对小孩来讲,也许看得当下,确实会觉得略略的艰深。
但本来我觉得给儿童或亲子欣赏的作品,要把它做高,而不要做低,不要把小孩看得呆呆
的,绝对不要这样做。
(我:我懂石导的意思,去年我和太太、女儿在看《长大的那一天》。的确对小孩来说,
会有一点难度,但像里面有双面转换的角色,小朋友觉得很惊喜。有时候看作品,能享受
氛围就很棒了,也不一定要强求说要从中得到什么意义。像去年在台北儿艺节,我们一家
看了法国创作者表演的《突然刮来一阵风》,他就是在操弄塑胶袋,要说这有什么深奥的
意义,其实也没有。但当看到塑胶袋变成一条龙在天空上飞,就是一种感官的冲击。同样
的道理,故事或表演不见得要给小孩什么意义,只要给小孩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孩长大了
就会继续进剧场了。)
对!意义是大人想要得到的。你讲得这些事,也让我想到一个很棒的回馈。我们飞人集社
有个铁粉的两个小孩,在十年前看了消失,就自己回家运用素材,比如说用灯打影子,自
己也扮演剧中角色,演了一小段让妈妈录起来。
这两个小孩延续这样的成长经验,其中有一个已经打算未来做音乐创作设计,两个小孩都
成为很会运用媒材或是思考能力丰富的孩子。
我们做三部曲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孩子看到这些简单的元素,可以带回去自己玩,家长
看到这些简单的元素,也可以陪伴小孩一起玩。那教学现场的老师们,同样也可以运用这
些手法教导孩子。
(我:也呼应前面导演讲的,略略艰深的好处,是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去讨论,这跟看绘
本提倡亲子共读的想法是一样的。)
对,这些生老病死的题材看似沉重、严肃。但我们用的手法会让它轻盈一点,并且作为一
个桥梁或平台,让大人和孩子可以有互动。一起看完戏,台上表演在玩的东西,回家都是
能够试着找物件去玩的,通通可以自由去延伸。这也是希望在表演里传递给观众的讯息。
演出地点:台湾大学艺文中心游心剧场
5/17~5/19共六场
售票网址: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3513979525943705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