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消失—神木下的梦》导演石佩玉专访-中

楼主: artreborn (yy)   2024-05-07 18:24:03
https://i.imgur.com/uNfnFzL.jpeg
Q:编剧周蓉诗定居在法国马赛,想知道导演和编剧是如何合作设计剧目和执行?
石佩玉导演:
三部曲的首演已经是十几年前,在当时创作的时候,是一个双城计画。意思是说这个计画
会走马赛和台北两地。
有马赛首演、台北演出,也有倒过来,变成台北首演、马赛演出。简单讲就是制作经费两
边找,由马赛那边的剧院出资一半的钱,而台北这边,是我们去找所有的补助,两边分工
合作一起来做这出戏。
在这个前提之下,像《初生》是在马赛首演,所以设计群会飞去马赛,在那里工作三个礼
拜。剧院的制作配置是给排练场,然后等三个礼拜排戏排完了,就直接进剧场演出,这是
法国的制作规格。在我们全体抵达马赛之前前面就是e-mail,十几年前就是电话讨论。
过程上会是她出一个故事,会先给导演、美术、音乐。我们都只拿到故事,没拿到剧本,
然后开始就这故事去想像。通常是王榆钧先出音乐,美术会先出看到的角色、场景、情境
,最后我们四个人讨论一轮后厘清“哦!现在大家各自的想像是这样。”接着编剧就她所
看到的,整理、统合好带回去,把它变成剧本。我这边的偶戏形式的选择也会跟着确定。
大家才会一起进到第二步,第二步基本上就已经要去马赛现场见了。
(我:所以基本上编剧等于是拿到各部门不同的素材,就开始炒菜就对了?)
石佩玉导演:
对!这三部曲首演的创作状态比较特别,都是部门间的集体创作。美术看到故事走这个方
向,也会具体表达想要什么。像王榆钧最常会告诉我:“这次的故事读起来,有几个乐器
一定要用。”比方说一定要用到乌德琴,还是主要乐器用乌克丽丽,又或者跟我说需要钢
琴,她会就乐器上的选择反馈过来,那我会反馈回去。而我会去想这次的形式,是需要2D
偶,还是执头偶那种立体的偶,又或者说以光影为主,像《长大的那一天》就是光影为主

因为我觉得时间是“光阴”,所以我会以光影的律动来呈现时间感。大家在各自对故事有
想像之后,再集体创作一遍,这是首演的状态,人会到现场一起工作。
但是巡演有可能修正,确实要在网络上沟通,毕竟她在马赛,要回来不太容易。除非她要
回来演,其实她是演员之一,先前的巡回,我问:“蓉诗,妳从法国飞回来吧!”她说:
“好啊!我刚好可以回台湾。”那样子就可以回来讨论,如果不是她演的话,确实是用视
讯沟通。像这次的小修改,就是她也会提出:“欸!我有个地方上次不满意想修改。”
我们有个演员就开玩笑说:“十年前也不是做得不好,只是当时的智慧就到那(笑)。”十
年后有长进和长智慧,现在回头看有地方不满意,所以各部门都想要修。
Q:“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之前,飞人集社是以“成人偶戏”为出发点,要同时吸引成人
和孩子,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像我自己很喜欢绘本,好的绘本也是可以同时地触动大人
&小孩,以我有看过的飞人集社作品,就有做到这点。很好奇导演平常最常吸收哪些创作
相关的文本脉络?
石佩玉导演:
我算比较杂食,如果严格来说,反而是进美术馆。
(我:去美术馆的频率有比去看剧场频繁吗?)
确实是,因为不论在飞人集社或我个人的创作,在视觉上都还满重要的。
进美术馆看展览这件事情,会让我放松、也有给我养分,甚至可以从中找答案。因为看展
览时,会看其他创作者都在关注什么,或观察这题材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又或者说,论述
本身跟实际呈现的距离上面的表达,究竟有没有到位。也会关注不同质材上面的艺术表现
会是什么,这些东西的吸收,对我来说满重要。
因为美术馆的观看距离,跟剧场和看其他表演不太一样,我觉得相对是比较自由的。可以
用各种方式去观看,喜欢ok、不喜欢也ok,自我解释也ok。是很丰富、有弹性的脑内运动

(我:飞人集社的作品跟美术的关联确实很大,美术的解读空间,也会比电影和小说更开阔
。故事的走向还是有个限制,只是差别在表达、表现手法。美术甚至不要有任何意义都没
有关系。)
没错,媒材使用的多元也是一点,对我来说刺激也会更强烈,把得到的养分带回到剧场。
剧场如果简单到只剩下喂养,就太容易了。剧场的有趣,是在各个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对
我而言,美术馆就是创作养分的来源。
演出地点:台湾大学艺文中心游心剧场
5/17~5/19共六场
售票网址: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3513979525943705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