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瑜记录《兰陵40》 重绎经典看见剧场人才茁壮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30901insight004/ 文|刘慧茹
为纪念已解散的“兰陵剧坊”创团40周年,团长金士杰召集赵自强、游安顺、杨丽音等团
员重绎该团经典剧码《演员实验教室》,2018年陆续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巡演24场,导演王
耿瑜同步记录排演、巡演过程,成为纪录片《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
片中呈现演员如何将自身故事转化为表演,并融入1983年该剧初版首演的珍贵画面,看见
这群人的剧场经验在台湾演艺界开枝散叶。
1976年创立的“耕莘实验剧场”,1980年由团长金士杰与艺术指导吴静吉接手后改名为“
兰陵剧坊”。此后十年间培养游安顺、杨丽音等演员,团员李国修、刘若瑀、赵自强更分
别成立屏风表演班、优人神鼓、如果儿童剧团。兰陵剧坊虽于1991年解散,但培养出众多
艺文影视人才,引领台湾表演艺术迈入更多元的时代。
6年前,为迎接兰陵40周年,金士杰担任编导,号召团员重新排演兰陵代表作之一《演员
实验教室》。该剧是1983年、金士杰结合戏剧训练技巧与演员生命故事共同激荡的集体创
作,开创台湾表演艺术的新形式,也表现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累积。此次
重新登台,17位演员中除了金士杰、杨丽音、王仁里、马汀尼,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演出。
曾是兰陵团员的王耿瑜,不仅参与表演,同时拿DV、手机拍摄整个过程。
当年王耿瑜在台北市南海路艺术教育馆观赏《演员实验教室》首演,大为惊艳,不但加入
兰陵,隔年更隐瞒父母从辅仁大学德文系四年级,降转至文化大学影剧系二年级。之后她
除了参与剧场工作,也制作电影、担任影展策展人、拍纪录片、推动影像教育。她说:“
当时接到金士杰的电话邀请参与演出,既惊喜又忧心,因这出剧对我意义不凡,但难在每
个人要提供自己的故事当文本,再由金士杰重新编排创作新版本。”
有别于传统戏剧多从文本出发,兰陵秉持每个人都是叙述者、创作源自个人的理念,以演
员真实经验为创作基底,过程中要回顾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关系,重新探究自我,透
过演绎与自身和解获得疗愈。
新版以“时间”为主题,杨丽音再次诉说儿时被父亲家暴和青少年离家学戏的血泪史,原
本的愤怒少女,数十年后增加几分圆熟;游安顺掀父亲娶小三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持菜刀
呛父“一起死”的过往,经过时间洗礼找到谅解方法,感动观众。
与王耿瑜同期加入兰陵的监制林于竝,90年代赴日攻读博士,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副
教授。他笑说:“剧团以前每次开会、演出,耿瑜都习惯随手记录,还把票根、便条纸都
收集起来,当年排戏时根本没人在乎,回头看才发现她特殊的癖好形成一座数据库。”
片中除了有演员排戏的创作过程,还融入首版演出等珍贵画面。
《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排练后期,王耿瑜为全心投入剧团整排及巡回,自掏腰包请专
业摄影师拍摄,并向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以“视听媒体艺术”类别申请45万元补助,把
素材剪接成完整的纪录片,做为每位参与者的纪念。
没想到2年前,王耿瑜突然找到《演员实验教室》1983年首演的Betacam录影带,让她动念
重新剪辑手上的素材。新版本中,除了有演员聚在一起讨论、排戏的创作过程及国家剧院
演出片段,还融入首版演出和已故团员李国修剧场表演等珍贵画面,利用时空交错,对照
兰陵演员的成长与蜕变。
“兰陵珍贵之处是让演员回到最初和纯粹的原点,那才是表演技巧的核心,而纪录片特别
之处在于同时记录舞台剧和演员私密的部分。”林于竝认为片中每个人的生命都跟时代背
景紧密扣合,观众也能从演员个人历史和私密故事,思考自己是如何走过那个时代。
纪录片定剪之后,王耿瑜苦无经费支撑混音、调光、上字幕等后制,停工约半年。直到台
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狂八〇: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以80年代为题策划系列展演,提
供经费邀请王耿瑜播放《兰陵40—演员实验教室》,加上向亲朋好友募资,才完成后制,
去年底于北美馆首映。
王耿瑜苦笑:“直到今年初,我才答应发行商把影片拿到大银幕播放,后来为了参加7月
的台北电影节,我又花钱找了三组翻译,一路愈陷愈深!”台北电影节首映时回响热烈,
现场有观众表示看过《演员实验教室》初版及新版,第一时间便购票看纪录片,给王耿瑜
很大的鼓舞。
17位演员诉说14段故事,人物线复杂,单是剪接就费时4年。
王耿瑜透露,正片长度不到全部素材的1/10,17位演员诉说14段故事,人物线、结构复杂
,过程中不时与林于竝思考讨论、找出观点,单是剪接就费时4年,历经2位剪接师。林于
竝举出:“影片每个版本都对后来版本产生影响,逐渐熟成,最终找来身兼剪接师的演员
叶慈毓接手,带入表演者观点产生化学变化,为纪录片增加特殊气质。”
舞台剧从2018年至2022年在台湾、中国大陆共巡演24场,口碑带动纪录片包场,上映前已
累积11场,为兰陵40周年划下完美句点。王耿瑜感性地说:“这出戏应该不会再演了,好
奇当年看过初版的7,000位观众,是否也像我一样受到影响。兰陵50周年谁还能演?会演
什么?大家都不知道。”
林于竝引用日本13世纪能剧演员、剧作家“世阿弥”的观点,将戏剧美学比喻为“花”,
演出带给观众瞬间感动如同“开花”,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份感动和生命力既短暂又无法
保存,希望观众透过纪录片一探其中难以言喻的奇妙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