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肤浅的我一开始是冲著“两厅院下半年唯一一场十八禁”的宣传买的票
而进剧场后第一幕也让我感觉到,对,这真的是限制级
而随着一幕幕的发展,虽然大概知道剧情在说什么
却仍有点抓不著头脑
两个小时看完后的闭幕掌声
尽管拍着手
心里想的却是:干,我到底看了啥
直到演后座谈
听到提问者与导演的一些对话,再回忆一下此前两小时的印象
才慢慢感受到这出戏的“后作力”
这出戏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
就是一对因过度消费陷入钜额债务的夫妻
在还债压力下所面对到的情况
以及最终不堪债务压力
妻子选择自杀
却没能好死,而丈夫则在债务压力下为寻死的老婆加工自杀
而走过这场债务与谋杀双重“危机”的丈夫
最后还想要重启人生的故事
七幕剧,每一次换幕都有一个主题
谋杀X 某某(爱情、…..)
看戏的过程没领悟到这个主题的意义
反而是在演后座谈时,才理解到
这里的主题,一个是死,一个是生
每一幕都有些什么死了,什么好像又诞生或活着
但戏落幕后重新咀嚼这出戏
却觉得有几个不满足
1.中文剧名“人性交易所”让我产生期待落差
进剧场前会以为有什么样的“交易”存在
这个期待严重影响看戏过程中对每一幕的理解与感受
英文剧名“Love and Money”就清楚多了
因为这出戏紧扣著各种情感、金钱、物质欲望
尽管不能说交易不存在
但实际上,我个人会认为这更像是一种价值选择
我愿拿我的人性换取结束债务
我愿拿我的尊严换取偿债金额
我愿拿我的青春美貌换取金钱
我愿拿我的爱情换取婚姻
或许,延续原本的英文剧名会是更好的方式
2.剧本转换进中文后,产生文化背景和语言的认知落差
看完戏后把英文剧本找出来看
只能说这真的是个好本子
但我的理解是,原剧中夫妻两个同样陷入过度消费的债务困扰
且选择以出卖肉体等方式来偿债
最后才会在债务压力下令妻子选择走上绝路,丈夫更“主动”寻找解脱
可是这个部分在剧本转入中文后却变的非常薄弱,很难领会
例如,丈夫去试驾奥迪,丈夫觉得自己“原本可以”买这辆车
但实际上,以丈夫当老师的薪水,这可能不一定合理
可是这个部分在文本转换的时候很难让人理解,毕竟台湾人(或中文环境者)不知道一个
英国老师买奥迪车算不算是奢侈品
而在第四幕中,原剧本是用5名旁白表现丈夫出卖灵肉换取偿债金钱的心声,同时与妻子
走入病态的购物欲望作对比
但在“人性交易所”中
旁白者直接延续了上一幕丈夫舍弃尊严恳求一份卑微工作的场景与人物装扮,虽然可以展
现剥削者可能是同一阶层的所谓“成功人士”,但同时也会有点错乱
这让原本可能想要表现出“丈夫的爱在妻子的欲望中逐渐死去”的过程,难以被理解
最后,每次看到外国改编作品时
我总是会有些疑问,好奇这些改编作品是否因授权等原因
无法改动剧本的角色背景
因为看亚洲演员扮演欧美角色,总会让我有种“青衣唱花腔女高音”的感觉
就算模拟得再好,演员的外型就很难直接连结到西方的文化
在这出戏里,这种感觉更甚
毕竟消费习惯、金钱态度、价值观与文化等差异都存在
要如何把剧本希望表现的“情感”与“金钱(外在价值)”的冲突和选择表现出来
是不是能根据台湾自身文化与价值观背景作出一定程度的剧本改动会更好
这一直是我在看戏时常出现的疑问
说完了觉得可惜的部分
仍然得强调,这是一出我觉得值得的剧
看过剧本再看戏会更好
还有就是,王安琪的表演让我叹为观止
不论是扮演被金钱腐蚀得透透的、资本主义上层的管理者
或者是扮演正要踏入金钱陷阱、带着些许纯真、些许懵懂,愿意交换但还不确定自己有没
有底线的年轻女性
都非常有说服力
感谢您的诠释
这是一个美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