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表演艺术对“数位票房”有想像了吗?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05-05 10:30:08
线上“新现场”(上)/表演艺术对“数位票房”有想像了吗?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695
在COVID-19疫情的冲击下,全世界的表演艺术几乎被迫停摆,再度让线上直播、线上收看
议题浮上台面。虽然表演艺术界深信线上收看永远无法取代现场观看的体验,但这次疫情
冲击,加上近年互联网发展,也让许多艺文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另辟线上“新现场”,
推动“数位票房”机制。
关于“直播”,表演艺术界和观众并不陌生,透过电视直播是最常见的形式。至于线上直
播或线上收看,虽然已经频繁使用于体育、娱乐、会议等许多领域,表演艺术界对此却始
终踯躅不前,原因不外乎三大关卡:表演团体忧心此举影响民众进剧场的意愿,没有可行
的商业机制创造营收,以及线上观看演出无法取代现场体验。
“线上”观看 表演团队不再一味抗拒
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梁志民就不讳言,他是死忠保守派,他认为线上收看的体验根本达不到
现场演出感受的万分之一,单是这一点,“线上”观看根本不可行。
台北爱乐合唱团虽然因为疫情关系,也决定把原订演出改为线上直播,服务听众,不过音
乐总监古育仲坦言,这是因为疫情被迫做出的调整,对于线上直播,他们仍谨慎以对,因
为一旦线上直播,势必会冲击到实体音乐会的票房。
台北市立国乐团有过几次线上直播经验,团长郑立彬指出,因为是公部门团体,负有推广
的义务与责任,因此经费上可以有比较多尝试,但实务上来说,直播也考验拍摄团队对音
乐与表演的掌握度,但他们并不排斥,毕竟可以接触到更多乐迷,只是能否有足够的人数
达到传播效益,是一大考验,如果没有可行商业机制,恐怕也只有公部门乐团或剧团较有
机会去做。
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认为,制作一出戏必须掌握相当的精致度,线上观看无法让观众真正
全观感受现场演出渲染力。此外,透过线上“新现场”,观众看的视角是被摄影镜头选择
过的,这些都会让表演团队对于线上直播或线上收看抱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不过张育华也承认,民众已经习惯在线上观看影片,为了扩大艺文欣赏的人口和年龄层,
如今表演艺术界恐怕也必须正视这股趋势,制作团队也要从制作面上认真思考如何提供观
众不一样的线上观看体验,另外也必须有专业录制团队针对线上直播做通盘调整,两者缺
一不可。张育华:‘(原音)如果你要多做这一层在传播面上让它的传播效果透过直播产生
更多影响力的时候,你必须要投入比如说现场这些剧院设备、录制效果,还有它不只是人
来录完就好了,它包括画面的选择,怎么样选择是对的?因为音乐跟戏剧跟舞蹈是不一样
的,所以这里面整个专业资源投入,它当然牵涉蛮大的制作成本,所以对于表演艺术团队
来说,如果能够确保这里面制作的资源,它(线上直播)当然值得做,就现在的趋势,也应
该要这样才能更扩大它的传播效果。’
表演艺术搬到线上:重点在创造新体验
阮剧团团长汪兆谦对线上观看持正面态度,他强调,所有时代都是不断变化,有变化就代
表对表演艺术产业有新的刺激,代表表演艺术又多了一个媒介可以和观众连结,并没有不
好,相对的,表演团队也必须展现出作品的独特性、品质和内容。
汪兆谦认为,尽管实体现场的氛围胜过线上,但当代表演艺术对于票房的想像,不应该侷
限于实体门票。汪兆谦:‘(原音)我会蛮期待说我们也许可以发展出一个很新的模式,就
是说剧团跟不同的异业结合,我们有跟不同观众面对面机会,其实这件事情我觉得不一定
是二选一,改变是势在必行,但这个东西不代表我们要随波逐流,而是在这个时代,我们
有没有办法就是很有弹性、很灵活找来我们可以生存下来的那个东西(方式)。’
台湾剧场技术协会理事、影像设计师王奕盛也采取比较开放的立场,他说现在的剧场票房
其实并不好,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若演出放到线上,可能造成更少人走进剧场;但他认为,
这是节目内容好不好的问题,节目好,不论线上或线下都一定会吸引观众;王奕盛也厌倦
了目前只侷限实体门票的想法,只会导致艺文欣赏人口越来越少。
由于剧场技术人员较容易接触到新科技应用,王奕盛也认同,面对线上“新现场”,或许
可以从他们剧场技术人员的角度,创造出更多不同于实体剧场的新体验,他非常期待,也
有一些点子正在发想中。
对横跨表演艺术界与流行音乐界的音乐人陈建骐来说,表演艺术界很少尝试将演出搬到线
上,理由很简单,因为实际收益真的不高。他说,团队花了很多钱进行直播或拍摄录影放
到线上,但看的人如果不如预期多,表演团体走入线上的意愿自然很低。
不过陈建骐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线上直播接受度很高,因此要思考的关键在于,线上
直播必须提供更多有别于实体剧场看不到的内容,比如线上直播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或是
后台的状况等等,甚至开放网友的互动留言,有吸引力才能达到广为传播的效益,后续商
业机制也才可能出现。
Vocal Asia执行长、神秘失控人声乐团团长陈午明也持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现代科技的
演进足以变动商业模式,反而是一个契机,可以回过头来改变表演艺术界对于线上“新现
场”的想法。
不过他认为,现在网络上的内容很多,如果只是让观众线上收看录制好的作品,效益不可
能会高,唯有线上直播才是王道,甚至未来5G搭配VR,可以创造出更多不同于现场观看的
新鲜感。陈午明:‘(原音)除非你是一个经典的剧目,你演出完之后不会再演,或是很难
看到,也许这个录影它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不然现在其实很多网上消费者他可能对Live
,它还是现场的这件事情其实更有兴趣。我比方偏音乐的话,以音乐演出来说,我觉得接
下来大家应该比较想看online的Live House,类似这样,它还是现场,过了就没有。’
疫情催化 线上“新现场”脚步加快
身为表演艺术联盟理事长,故事工厂执行长林佳锋则是用行动,趁这波疫情,大力拥抱线
上“新现场”。他找上影音串流平台LINE TV以及联合数位文创合作,准备协助表演艺术
团队将已经录制好的高品质作品放上LIVE TV线上平台,未来将采取各方拆帐的方式分润
。不过,林佳锋说,平台上初步会以录制好的作品为主,不会采取线上直播,避免影响实
际演出的票房。
旗下拥有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面对
线上剧场趋势,也决定跨出重要的一步。
国表艺董事长朱宗庆表示,国表艺正着手研议线上收看平台,他认为,疫情当下,线上收
看的确是因应疫情的辅助选择之一,但同时也会是表演艺术未来发展规划的选项。他说,
收费机制必须考量所提供的内容和收看对象,实务中,免费、收费并存,国表艺会尽力来
做,也期待能借此机会激荡出剧场结合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但朱宗庆仍不忘强调表演艺术的临场感非常重要,“萤幕”无法完全取代“剧场”,线上
收看机制还是作为辅助。
他山之石 各有精彩
撇开电视直播以及因为疫情爆发转而透过社群媒体进行线上直播的状况不谈,国外表演艺
术开放直播的案例其实并不少,可提供台湾表演艺术界参考。
位于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2006年推出“The Met: Live in HD”,是全世界第一个尝试透
过卫星传输,将现场演出节目透过直播到另一个现场的首例,目的在于扩大歌剧爱好人口

受到“The Met: Live in HD”启发,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er LIVE;
NT Live)也跟进,通过卫星向英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影院进行舞台剧实况转播,打响剧
院直播品牌。
NT Live的创立,最初目的在于将英国国家剧院的顶尖制作,带到全世界的观众眼前,让
一般民众也能享受“顶级的次级体验”,试图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平衡,实际上也确实
创造极大的收益。
目前全世界包括台湾在内,已经超过2,000多个电影院被纳入NT Live合作播映范围,观赏
人数超过数百万人次,且NT Live也不再侷限英国国家剧院的制作,包括英国其他地区剧
院、百老汇的顶级制作都曾被拍摄播放,海外制作数量甚至早已超过英国本土,如今的
NT Live已经成为了一个服务平台,任何场馆或制作单位都可以寻求和 NT Live合作。
NT Live的成功,也带动其他包括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
RSC Live、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推出的Globe on Screen,以及许
多大小剧团也都开始尝试电影院直播。
德法有公部门相挺 线上观赏人口大增
柏林爱乐数位音乐厅也是线上直播的代表例子,采付费机制,每一季都会选定场次进行全
球直播,受到全球古典乐迷喜爱。该平台除了为乐团带来收益,更重要是拉高乐团品牌价
值,且扩大古典乐迷欣赏人口。
其他如法国梅迪奇频道、德国巴伐利亚广播、ARTE德法公共电视等媒体,其线上直播或转
播机制也行之多年。巴黎音乐城的巴黎音乐厅(Cité de la Musique)每年也都会在其线
上音乐厅(Philharmonie Live)提供多场音乐会直播或转播,且为免费收看,其背后都是
由公部门所支持,希望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精彩的表演艺术。
至于“Broadway HD”则属于串流影音平台,采月费或年费方式,让全世界观众在家就可
以欣赏到百老汇精彩作品。英国“Digital Theater”则是另一个表演艺术线上平台,同
样采收费机制,可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高画质表演艺术节目。
亚洲急起直追 锁定年轻族群
在亚洲,中国大陆上海音乐厅的“云剧场”,则结合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哔哩哔哩及抖音视
频网站,精选云端中现场演出音乐会,在特定时间进行直播,尝试拉近与年轻族群的距离
;爱奇艺网站则是中国第一个开设“文化演出频道”的线上平台,将线上收看的内容触角
伸向舞台剧,但主要为录影转播的作品,提供用户多元选择。
在韩国,表演艺术线上直播也很常见,主要以音乐剧为大宗,基本上由Naver TV和V LIVE
两个网络直播系统进行直播,不过因为韩国音乐剧走的是“偶像路线”,粉丝更喜欢是进
剧院看偶像演出,并在演出后与偶像互动,因此直播更多时候是为了宣传,透过现场直播
30分钟或一定长度时间的完整演出,达到宣传效果。
在日本,智慧财产权观念更严格,因此相关表演艺术直播或线上收看的例子并不多,但近
年来日本宝冢歌剧团、还有部分音乐剧也开始效法NT Live,透过电影院直播,飨宴海外
粉丝。
因为全球疫情大流行,台湾表演艺术界对于线上直播或线上收看不再一味抗拒,科技、网
络的快速发展,甚至5G时代的来临,也让表演艺术界不得不正视线上“新现场”的重要性
。或许危机就是转机,表演艺术界是时候打开对“数位票房”的想像了!
线上“新现场”(下)/5G时代 表演艺术迎来新机遇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884
表演艺术“线上播出”的趋势,锐不可挡,加上5G时代即将来临,台湾表演艺术界推动线
上收看机制或平台,又有哪些潜力呢?电信科技业者或许能提供不一样的创新思考方向。
表演艺术界因为这波COVID-19疫情,转而开始思考线上直播或线上收看的趋势后,下一步
要问的是:由官方主导?还是催生商业机制或平台?若想创造可行的商业模式,或许可以
从电信、科技界的思维找到突破口。
5G时代 线上直播新想像
财团法人电信技术中心研究企划组副主任简陈中指出,欣赏表演艺术是一种文化仪式性的
活动,民众享受的是从买票、进入剧场,和大家在一起享受观看节目的气氛,因此若转移
到线上,直播远比录影转播来得更重要,必须是一群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时观看,
才可能同时线上群聚一群人,才有机会创造足够的商业模式。如果只是录影转播,观看人
群分散,效益就不大。
此外,5G即将进入商转,现在谈线上直播,不能忽视5G带来的契机,因为5G拥有超高速
、大宽带、广连结三大特性,可以更容易提供沉浸式、宛如在现场的体验,且不用固网光
纤就能进行线上直播,解决不少过去线上直播遇到的难题。
简陈中认为,国内场馆若可以释出线上转播的权利,让民间业者取得至少一、两年的独家
使用资格,业者就会愿意投资相关数位设备,甚至打造5G垂直应用场域,也可以和表演团
体合制文化科技内容节目,同时做到类似英国NT Live的模式,将现场表演透过5G传送到
其他城市场馆或场域进行直播,就能更灵活的创造支持营运的商业机制,不失为是一种新
的文化经济尝试。简陈中:‘(原音)对所有知识数位化来讲,我东西只要能数位化,我要
走卫星、走5G、走光纤,那只是一个选择而已。但是因为卫星贵,光纤其实也贵,也许我
们刚讲台东的例子,比如台东文化中心它可能只有几个点有光纤,但如果5G就是可以把整
个涵盖住。文化这一块的话,政府如果受限于预算,没办法在短时间很大量、很广泛投资
,或许导入民间的经营方式,就是一种组合方案,也是一种创意的思考方式。’
事实上这样的应用已经推广到体育领域,台湾大哥大就在“富邦悍将”主场新庄棒球场打
造5G垂直应用示范场域,创造多元视听服务。虽然球场不能等同剧场,无法将同样的应用
搬到剧场,但可以想像5G时代的剧场体验其实可以很多元。
沉浸式体验 让艺术走进生活
至于很多人期待5G伴随结合VR/AR沉浸式体验,可以为线上直播带来新的感官刺激,简陈
中没有这么乐观。他认为,VR穿戴式装置短时间内无法普及,甚至很可能只是过渡时期的
设计,如果没有足够普及到一定的观看人数支撑这种沉浸式体验,就不可能形成商业模式
,没有商业模式,表演团队从事相关制作的意愿就不高,毕竟沉浸式节目制作成本相当高
,因此初期类似的体验最多只会是某种测试或公共服务。
但现有的高画质投影技术,也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沈浸式体验。简陈中透露,电信技术中
心就计画结合超高音质的音响厂商,以及超高画质投影机厂商,选定某个咖啡厅内一定的
空间场域,利用中华电信5G服务,同步直播台北爱乐管弦乐团一场现场音乐会演出,让民
众在咖啡厅也可以借由好的投影画质和音响,感受接近现场的音乐会氛围,目的在于让艺
术走入民众的生活。
简陈中说,想像一下,若全台有多家咖啡厅或不同场域,同时多点开放直播,民众同样必
须买电子门票才能观看,传播效益绝对比实体剧场容纳的人数更多。
从电信业者的角度,也认同线上直播效益远胜录影转播,因为直播才能同时间群聚一群人
,对电信业者或表演团体而言,才能达到双赢。
尽管多数业者也认为穿戴式的装置恐怕短时间不容易普及到每个家庭,但声音却可以。最
近就有不少无损音乐品质的APP出现,只要音乐会现场收音品质够好,一般民众买了“电
子门票”,就可以同时间、不同地点,欣赏无画面却一流的音乐会直播演出。因为技术上
相对容易,不少电信业者预估,在今年甚至明年,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快就可以上路。
数位基础投资脚步慢 现实难题待克服
对台湾表演艺术界而言,若想打造线上直播机制或线上收看平台并非做不到,但现实的难
题必须要克服,最基本的问题,专业拍摄团队哪里来?以英国Digital Theater为例,他
们前期就花了非常久的时间不断学习如何找到镜头和舞台最好角度,这样的经验累积也奠
定后来英国NT Live的成功。
反观台湾,虽然多数团体都会录影存留,但有些品质并不好,若要出版成DVD又是一笔支
出。以故事工厂为例,故事工厂执行长林佳锋说,他们每录制一场高画质作品发行DVD,
就必须花费22万新台币;台北市立国乐团也说他们举办一场线上直播音乐会,现场拍摄加
上网络费用至少要50万,这样的经费并不是每个表演团体都能负担。
台湾技术剧场协会理事、影像设计师王奕盛也反应类似的情形,他说以最低阶的投影为例
,目前台湾场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投影室,以致呈现不出最真实的高画质影像,有待改进

另外,他也认为台湾剧场界并没有真正导入商业思维,无法扩大市场规模,如此一来就会
让类似他这样的专业人员,因为没有足够资源,无法做出最满意效果,就像拿着土炮走钢
索,非常可惜。王奕盛:‘(原音)你看像加拿大那个很有名的做跟科技有关的机器神,那
个导演叫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你看他们的规模,他们是一个像太阳马戏团这
样子很了不起的规模的,他们里面有各种研发的部门,让导演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情,而
且它最后是跟国际接轨的,它可以研发花很多钱,然后他把它真的带到全世界去,这市场
是世界性,可是我觉得台湾多数可以说九成的东西从来没有走出台湾。’
曾参与国内音乐会线上直播的中华电信人员也观察到,目前国内艺文场馆进行线上直播时
,处理相关设备的观念还是像办一场活动一样,每办一次拆一次,这些都不利线上直播或
线上收看平台的推动。
寻找线上商机 门票不应只侷限在剧场内
电信业者纳闷的是,剧场经营对于门票的概念为何只限于剧场内,例如1000个座位卖完了
,但第1001、1002个想看表演的观众是不是也能接受线上观赏来满足参与的需求?此外,
许多表演厅内手机收讯并不好,原本是为了避免欣赏演出时出现声音,但未来若要透过5G
线上直播,就必须在表演厅内架设5G微型基地台,这些都是必要基础数位建设,或许需要
场馆认真评估。
5G时代的来临,确实可能成为台湾表演艺术界推动线上直播这个“新现场”参与的契机,
但没有相关设备投资,包括网络建置、专业拍摄及高品质收音技术等前期准备,一切都只
会是原地踏步。
所幸,现在开始一切还来得及,有计划有预算,从测试、公共服务到商业模式,政府、表
演艺术界和民间单位可以携手,一步步让表演艺术更贴近民众生活,也让表演艺术除了实
体剧场外,找到另一个新的线上商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