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两厅院共融工作坊、拉纤人轻松自在场

楼主: amoroe13 ( OE )   2019-07-12 16:46:19
文章还满长的,写到后面我也有点词穷+错乱,若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再请有一同参与
的板友协助补正。
────────────────────────────────────────
庆幸自己报名时没有被活动流程吓跑,也很幸运能顺利报到这次的工作坊。
两厅院这一、两年来的无障碍规划,做得还满积极的。
身为观众,绝对比往年更明显感受到场馆在软、硬件等各方面的改变。
“共融”,指的是运用一些方法,让所有人——不分性别、年龄、障别或其他差异——
都能进入到某个场域,享受当中所进行的活动。
以两厅院为例:口述影像、托育服务、情境字幕、欢迎导盲犬、手语翻译、字体放大
等等,都是“共融”的环节。两厅院期望可以达到“人人聚场、人人剧场”的理想。
总监刘怡汝在分享中提到,无障碍设施等硬件设备,是整个共融工作中最容易达成的,
基本上有钱就能办到。
然而,在口述影像、托育服务或情境字幕等软件方面,则会遇到比较多的问题,如:馆
方内部各部门的沟通、馆方与艺术家/团队的沟通。
于是,两厅院组合了跨部门的专案小组,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障碍。
在制作节目时,则与创作者充分讨论,让艺术家理解共融的理念与重要性,也举办各种
工作坊,提供有兴趣的团队相关的发想途径或资源。
在香港,也有类似的共融政策,即是西九文化区的无障通达计划。分享人是该计划的项
目统筹,杨惠珊老师。
杨惠珊老师简述了通达计划的由来,其实是香港的民间团体在2009年所倡议的。
经过了满长一段时间的公众讨论,他们才实质进入场地的设计咨询与团队建立。
西九有各式各样的共融设施,除了基本的无障碍空间外,还有方便身障者寻求协助的电
子服务铃、易读(Easy read)的简介、可摸读的平面图等等。在节目规划,同样有口述
影像或轻松自在场的安排。
讲者特别提到,西九的部分节目,是利用麦克风,在群众间作即时口述影像,这让人很
想体验看看啊,不知道和录音版的有何差异。
两厅院特邀的共融顾问是易君珊老师。君珊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说明我们都
有可能是隐性的身心障碍者,我们也正享受着因应障碍者的需求而发明的物品。君珊老
师的分享,是希望众人理解:文化平权并不是施舍给某些特定族群的,而是提供“每个
人”“选择”的机会。
────────────────────────────────────────
下午的圆桌讨论,分成四个主题:
A. 我们应该如何规划口述影像与触觉体验,又该如何贴近视障观众的需求?
B. 何谓聋导览?如何运用手语翻译、辅助字幕等达到无障碍沟通?
C. 场馆与节目资讯如何“易读”?如何透过共融角度思考“无障碍”?
D. 浅谈香港与台湾的共融经验。
我是C组的,就在这个主题作比较多的分享。
我今天是初次接触到“易读”这个概念。老实说,身为一个中文人,我比较难去同理无
法读懂文字的情况,经过惠瑜老师的说明,我才稍稍理解为什么需要“易读”。
“易读”即字面上的意思:容易地读,是一种图文合一的辅助模式。
我们首先会将文本内的专业术语、艰深字词,简化为比较好懂的语汇,再搭配能够对应
语意的图片,让资讯变得容易理解。
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简化文字并不是口语化,也无须稚化受众。
我们常常落入小看障碍者的思维陷阱,除了特定状况,否则身心障碍者的心智发展并不
会弱于非身心障碍者啊。
因此,一份易读稿件完成后,最理想的情况是经过障碍者们品管。由他们去检查易读化
后的资料,是不是适当且真的易读了。
在今天的活动中,讲者都不断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我们会自以为是,规划一些看起来
很有用的无障碍空间,却忽略真正的使用者的需求。
以为只要给轮椅使用者斜坡就好,却不考量坡度是否太陡;以为只要有自动门就足够,
却忽略门宽可能不符现实。
和我们讨论无障碍规划的,是社工师游鲤绮。讲师提供了一些例子,说明日常中的“贴
心”,有时候其实没有贴近障碍者。
例如信义区的几米公共汽车,在初期策展时,虽然也邀请了部分身障者,却并未照顾到轮椅
族。当轮椅族也想看看几米的画作,却难以登上旧式公共汽车时,社工们便与主办单位展开
了各种碰撞。
我们无须特别强调障碍者的与众不同,但也不能忽略人类社群中的多元性与个人的独一
无二。在规划无障碍时,如何尽力帮助到每种障别或族群,也是一个亟需思考的课题。
────────────────────────────────────────
圆桌讨论结束后,紧接着的是触觉导览与聋导览的体验。我是聋导览组的。
我们这组有三位导览人员,一位是口语导览员、一位是手语翻译员(口语→手语)、一
位是聋导览员(手语→手语)。
在正式的国际场合上,手语翻译也是这样的编制。
正如非英语母语者,必然与英语母语者,在使用英语的细致度上有所落差。后天学习手
语的人,也会与从小使用手语、以手语为母语的人,在手语的运用上有些许差异。
导览过程中,会由口语导览员作介绍,手语翻译员将听到的口语转译为手语,聋导览员
再将看到的手语资讯,以听障朋友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打出。
聋导览员在执行翻译时,身上不能配戴任何配件,以免产生闪光等干扰,影响受众判读。
衣着也要十分注意,必须是素面的,衣服颜色则与导览员肤色成对比,好让手语更明显。
这场工作坊邀请的对象很多,除了两厅院之友外,还有各地方文化局、部分艺文团队,
当然,也有主角——身心障碍者。
虽然时间有限,分享和讨论都只能简单带过,但我还是从中获益良多。
若达到文化平权、艺术共融,便能将严肃的表演场馆变得很亲民、变得人人都能加入。
这对台湾的艺文发展,不也是很正面的吗?
────────────────────────────────────────
今天的压轴,是本周日(7/14)演出的《从理发厅走出来的拉纤人》的轻松自在场。
“理发厅合唱”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
这种歌唱模式,以第二男高音为主旋律,第一男高音为装饰或和声,男中音则为填充和
声音,男低音为支撑和声的根音——好,作为非专业音乐人,也不常接触音乐节目,这
段文字就很需要易读,不然几乎看不懂。
简单的说,这是一种四重唱的表演,所以也被称为“理发厅四重唱”。
“轻松自在场”则是一种无障碍服务。在轻松自在场中,团队会降低强烈的声音、光线
或影像;观众可以自由伸展肢体,也不用介意发出声响,若有需要,可以前往大厅或休
息室休息;馆方更会提供耳罩、耳塞与各种纾压球(乃至于瑜珈垫),供观众寻找到一
个能够让自己放松欣赏演出的节奏。在座位安排上,也不会太过紧密,让人与人之间有
一些些的距离。(但当天觉得没有很宽松耶,两厅院的错落不是我的错落吗XD)
在节目开始前,大家会担心这样的模式是不是会影响到表演者或其他观众。
但以我个人来说,也许因为知道是轻松自在场,所以比较能包容场馆里的各种声音,在
部分桥段,这些声音可能还会和台上的演出形成一种对话,其实满有趣的。
在剧场里,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礼仪,其目的是让观众好好观赏演出、让艺术家好好
表演。但这些“好好”,对一些人来说一点都不好。即使是常进剧场的我们,都会有在
一场演出中坐立不安、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何况是其他人?
────────────────────────────────────────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百分百顾及到所有人,但只要意识到这件事,总能透过政策与各种方
法,循序渐进,让进入艺文空间的门槛愈变愈低、趋近于无。
乐见共融精神的普及化与永续发展,艺术不只是无国界的,也是无障碍的。
p.s
今天的部分讲题中,有同步字幕,使用的是一套名为“雅婷”的逐字稿AI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辨识率还满高的!
两厅院希望借由这套软件,降低对于即时听打人力的需求。
毕竟若要让这件事在各地方场馆发生,台湾的专业听打人员绝对是不足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