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慕尼黑室内剧院剧团:夜半鼓声

楼主: Atica (吉米布兰卡)   2019-04-14 01:04:27
这阵子虽然戏没有少看,但很认真煮食+运动,所以认真写字的时间就被压缩了 QQ
实在是非常非常喜欢《夜半鼓声》,所以说什么还是要给他挤成一篇文章。
Blog版本:https://jimmyblanca.blogspot.com/2019/04/christopher-ruping-x.html
时间:2019.03.10 02:30PM
名称:Christopher Rüping x 慕尼黑室内剧院剧团 夜半鼓声 (观众票选-导演结局版)
地点:国家戏剧院
2016年11月,我怀抱着见上帝的敬畏之心,来到 Wyndham's Theatre 看万磁王 Ian
McKellen 与X教授 Patrick Stewart 的《No Man's Land》。这是我第一次看品特,所以
很乖的借了中文剧本来看。不料,什么威胁喜剧、荒谬笑点,还有那一堆我数都数不清的
“(停顿)”,哎呀我的妈,这剧本怎么可以这么无聊,到底喜剧在哪里,我不懂啦 (丢笔
)!更别说还要听英文了......当下只能说自己自作孽不可活。不过,一切的疑惑都在我
进场看到两个老爷爷的诠释后,豁然开朗!那些个云啊雾啊迷惑啊,都散开了,都消失无
踪了啊啊啊!
Christopher Rüping 与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夜半鼓声》也是如此。看完《夜半鼓声》后
,我在脸书写下:有种被高速列车迎面撞上的粉碎爽感!然后,立刻把这出戏丢进我的
2019年必看资料夹,因为我真的很兴奋啊,也感谢两厅院让我多认识了一个优秀的导演跟
一个优秀的剧院。
即使只是个剧场观众,或多或少都听过布莱希特 (或译成布雷希特),知道他那传说中,
打破剧场镜框,以疏离效果为特色的史诗剧场。在此节录一段节目单上对于史诗剧场的说
明:“......让观众在看戏时保持客观,无时无刻意识到自己正在看一出戏,不被剧情冲
昏头,以抵制当时盛行的写实主义。”不过,过往的剧场体验都是习惯看戏要入戏,跟着
戏中角色又哭又笑,实在是很难想像要怎么疏离。通常只有看糟糕的演出时我才会疏离,
去梦周公啦、去盘算待会儿要吃什么之类的。但在这版本的《夜半鼓声》中,观众可以很
清楚的感觉到何谓布莱希特的疏离:作品要观众不要入戏太深,却又设计得让观众很自然
而然地陷进去情境里,再很坏心的把观众打醒,拖出来现实。因此,从头到尾,观众在情
感上不停地被演出打脸 (为了要让观众醒著),还被演出中的人们 ── 是《夜半鼓声》
的剧本角色,也是剧院演出人员的关系与现状 ── 弄得哭笑不得 (我心中真是干声连连
,但这是称赞),为的就是要提醒观众:Glotzt nicht so romantisch 别在那里傻傻看着

一踏进观众席,不少地方贴有"Glotzt nicht so romantisch",提醒著不要只是看戏而已
。《夜半鼓声》的剧情很简单:时间是战乱时的柏林。原以为男主角已经死于战争,女主
角遂而答应另一名因战争而获利的男子求婚。没想到,男主角却如同鬼魅般重返家园,但
由于爱情已然落空,进而转向革命。就在革命行动最重要的前夕,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她
离开未婚夫,想要跟男主角复合。此时,男主角会选择革命,还是爱情?是红月亮,还是
白床单?Dochi?除了原本的布莱希特结局 (选择爱情) 外,导演Christopher Rüping
做了另一种结局 (选择革命),两厅院还多开放了个观众票选结局 (结果是革命胜出)。我
这晚看的是观众票选结局,也是我当初上网投票的结局,两版结局的差别只在于最后男主
角的独白。
Rüping 的《夜半鼓声》层次分明、思考脉络清晰、手法干净聪明。作品分成三个阶段:
从一开始20年代的家庭装潢,方正充满秩序,演员们的声音与肢体都僵硬生冷;接着布景
逐渐拆解崩坏,角色们的情绪也慢慢活了出来;最后布景都撤到一旁,演员们换上橡胶制
的半透明服装,有着近未来的形象。从空中降下三座光线强烈的黄光灯座,大量的干冰迷
雾,搭配上多人和声说著革命的台词,是个人意念,还是团体意志?是角色在阐述理念,
还是演员在复诵台词?是真是假?是现在,还是未来?
时间从古走到今,再延伸到未知;角色的样貌也从棱角坚硬,越发模糊没有边界。在这不
间断、慢慢从具体到抽象的历史轨迹里,观众既是剧情时空的目击者,也能对事件给予感
同身受的情感投射。然而,观众却同时间被剧本巧妙的玩弄,特别是透过一直都在主角家
中的记者巴布许 ── 记者是这个家的第三者,是剧作的第三只眼睛,跟观众一样的第三
方 ── 时不时将观众狠狠地拉出剧情氛围,促狭大伙儿取乐。
最高明、也让观众心里最干的,莫过于小酒馆一场戏。男主角激动的慷慨陈情,阐述著伟
大的革命情操,鼓动着群众要一起到报纸街区参加革命。那个迷幻的场景、背光朦胧的身
影、踩在观众席上昂然而立的精神领袖,啊~~ 我感动的都哭了 (这是真的)!然后被一句
What The Fuck 给拉回现实。靠北,把我的眼泪还来啊~~~ (呐喊) 是说,这导演好适合
来做台湾选举的造势晚会,造神堪称第一名!在导演的革命结局里,女主角死了,记者也
死了。男主角不仅将舞台上所有的道具全部破坏殆尽,还一一卷进碎木机。我甚至认为男
主角抱持着“恁北就是被女人背叛,所以我要杀光光,我要去革命。”的心态行动,难不
成是负面的报复心情,驱动着他举起革命大旗吗?剧院的门开了,强烈的灯光由外照入观
众席,我都搞不清楚我到底是被革命的一方,还是要去革命的一方?但我知道,革命开始
了!
所有的演员 (除了女主角) 都回到观众席坐着,由下往上,看着残破的舞台。接着,未婚
夫站起,拿着玫瑰要献给女主角,喔不,现在的状态应该是两个人都是演员本身,刚好与
演出一开始那段角色的性爱戏相呼应,两个人在戏里戏外都是有感情关系的。不过,这次
是女演员不爽刚刚假血喷到眼睛不舒服,所以白眼了男演员,也间接嘲笑观众,刚刚的一
切都是假的,人是死假的、感情是假的、舞台道具也都是假的。
剧场的存在就在那当下而已,但意念会一直存在,就像是慕尼黑室内剧院乘载了布莱希特
的演出,Rüping 将当年首演的录音运用在这次的演出上。布莱希特选择了爱情 (虽然他
一直不满意这结局),Rüping 转换成革命,还有第三种可能吗?岛国的人民,你还醒著
吗?这次轮到你选择了!
注一:
网络上可以看到演出影像,也分别放上不同结局。
- 蓝衣革命版 (导演结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8npmMoeNQ
- 黄衣爱情版 (布莱希特结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4&v=7n20XfaKo3A
注二:
通常两厅院大厅的演出我都会看周日午场,为的就是看完演出可以直接听演后座谈 (买其
他场次的观众可以凭票根进场听座谈)。虽然还是很不习惯台湾观众很爱问意义是什么 (
没办法,僵化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台湾人追寻正确且唯一答案的思考逻辑),但偶尔也会听
到些有趣的对答。
目前我觉得第一名的是 2017 舞蹈秋天 Dimitris Papaioannou 的《伟大驯服者》。有观
众问导演:“为什么你的作品里有那么多裸体?”导演不假思索的说:“因为我是希腊人
。”(笑倒)
今天《夜半鼓声》的座谈也有个可爱的问题,一个看了两个版本的观众问,为什么女主角
在不同版本里,最后穿的衣服颜色不同 (床/爱情版是黄色,街头/革命版是蓝色)?导演
Christopher Rüping 的回答很直率,说一开始是因为他觉得这件黄色毛衣很好看,所
以就拿来用了。后来因为有两个版本,怕男主角万一哪天搞错结局 (不同结局只差在最后
一场戏),工作人员就会疯掉,所以才用了不同颜色来区别不同结局。所以大家真的不用
想太多 XDDDD
作者: tic90090   2019-04-14 08:46:00
推 这部真的好看
作者: a3218290 (阿国)   2019-04-18 03:35:00
推特这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