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梁祝的继承者们》观后感

楼主: ikyaroru (daisy)   2016-05-10 13:42:22
年初在恨嫁演后签书会,导演说他的戏要看三次,但同一出戏在同一档期三刷还真是有点
难度。两年前曾飞去香港看过梁祝,和这次台北的编排有些不同,而我生命的境遇也和当
时不同,感悟自然也就不同。
再看梁祝,我没带花,但带上了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林导的戏我喜欢《梁祝》大于《恨嫁》,可能是共鸣点(G点?)(剧里一直出现很想拿
出来用一下)比较多,因为自己不恨也没嫁,但是常常思考继承这件事。最重要的是音乐
太好听了,满分!这两年反反复复的拨这张OST,打扫听洗澡哼,演出时差点忍不住要跟
著唱。(还好没有不然恐怕会被打然后请出场)
虽然林导的戏正反两极评价颇为极端,但是一出戏或一件事情如果都只有一种感想也不太
正常。总之呢,这出我真的很喜欢。
(一)继承者们
母亲节这周上演《梁祝的继承者们》格外温馨,想到母亲,想到继承。继承是什么?继,
续也;承,受也,奉也,从字形看来是两只手接到东西再往下传。像大队接力,而且是家
族的大队接力,爷奶传给爸妈,爸妈再传给我们,我们又再传给子女。传递的是接力棒,
至于跑者本人呢,“我”是谁?“我”能不能不传,或是可不可传别的东西?第一首歌〈
为什么不能与父母谈生命的意义只能谈生活的意义〉,很明白的说:“继承/继承/离不
开人挤人人吓人与人传人的过去”,孩子要跟着写好的剧情演戏,这就是很多父母所希望
的继承,祝员外祝夫人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确实继承,父母得站在威权的位子上执行,“揍你/揍你/别问父母为何不对小孩说
对不起”。祝家两老出场时,总是站在比较高的位子上,不是有白方块垫高,就是有人把
他们抬起,他们不曾和祝英台平起平坐,说话要高亢夸大还要重复好几次,这样才有敬畏
,传承才会顺利。
第一场祝英台做了一个梦,与事实相反的噩梦,梦里他要念理工学院,他要赚钱、踏实、
保障、规律,这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继承的,却是祝英台的噩梦,因为他要艺术,但这
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祝英台想遇见自己,不让别人来定义生命的意义,因此她念了艺术学
院,这是一个不一定能赚钱,不太有保障,生活又不规律的学院。继承,从祝英台开始发
生微妙的变化。梁祝的故事是悲剧,注定事与愿违,下半场戏祝英台被骗回家继承家业,
离开艺术学院,面对现实后,祝英台就死了。
另一个主角梁山伯,父母都是画家,画了画却没有家,在第十六场“父亲的自画像”,他
说父母让他继承了他不想继承的才华,他还继承了一张重叠父母生命的画。他恨父母也恨
自己,他想把这些继承还原成一张白纸,他再也不想继承再也不想画画,他撕掉了他的画

都不想继承的梁祝两人,因艺术而相会,也因艺术而分离──最后祝英台继承家业而离开
艺术,梁山伯不想继承父母的才华于是离开艺术。〈梁山伯呛声祝英台〉这首歌结束,梁
山伯把自己藏到人群里,祝英台哭着离开,两人分手了。
然后他们就都死掉了。这就是面对现实,现实往往扼杀艺术。
这出戏叫《梁祝的继承者们》,他们死后,有没有人来继承他们呢?有的,是观众,我们
从这出戏的手上接过感动或感悟,把他传给身边的人,这也是“继承”,我想我们都会是
梁祝的继承者们。
(二)有什么问题
第九场戏“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有老师,《三国》也有老师,所以两出戏都提到了“教
育”。教育,可以是帮助“继承”的工具,也可以是打开思考的钥匙,端看老师如何运用

剧中老师问同学懂了没,梁山伯说不懂可是又不问,因为老师只想听到问题得到答案,他
不想听到问题然后生出问题。祝英台觉得有问有差,差别在“选择”,选择是要相信还是
不相信他,而且不只是相信,还让自己思考,自己经验,这很浪漫。
老师不觉得教育是浪漫的,浪漫的另一面是浪费,他矫正祝英台的姿势(《三国》也有老
师矫正女学生的姿势)。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在思考和体验上,就是浪费金钱,老师
根本赔不起,所以教育就是要快快的吸收,快快的排泄才有效。学生们在舞台上排开,每
个人拿着汤匙当作画笔在白方块作画,可是汤匙是舀食物用的,如果老师希望学生把课堂
上的东西像食物般吞咽,而不咀嚼不思考,那不就是“填鸭教育”?
“努力培养继承者,做出一模一样的艺术品,然后再回馈给这个人人长的一模一样的社会
”老师这么说,而学生列队被老师的大汤匙点成一样的身高。
看到这里,我差点要跳起大声鼓掌。(容我讲一下自己的事,没兴趣的这段请先跳过。)
前面提到初次在香港看梁祝和现在的境遇不一样,就是差在大学毕业后去高中实习,我在
师培的求学过程,教授提供很多教学方法,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传统讲述的填鸭法,不过在
教学现场大多的老师还是固守这种教法,有个老师曾说:“学生一天那么多课程,哪有时
间思辨,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是最快的方法,而且你改变教学方法,如果学生成绩退步
,你反而更不好跟家长交待。”这不就是剧中老师说的话吗!!!(三个惊叹号)而我自
己实际操作新的教学方法如学思达,也不是每个学生都配合(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太菜),
很多学生还是喜欢老师直接给答案,正呼应“你要改变学生,你要先改变社会;你要先改
变社会,你要先改变历史;你要先改变历史,你先改变大气层吧你。”
吊诡的是,我当下也被该老师说服,觉得很有道理,直到现在才发现问题的症结。
祝英台听完老师的一席话,说:“因为刚才的体验,我发现你就是那个问题。你问题就是
当需要承担责任时你选择逃开,当需要对抗压力时你选择躲避,你的问题就是害怕改变,
害怕失去。”是啊,这才是问题的所在,改变需要勇气,而我们普遍都是缺乏勇气的。
(三)跟自己谈恋爱
祝英台问:“改变需要勇气,不是吗?梁山伯。”,接〈平凡〉这曲,“为什么你的世界
没有白纸?”假设白纸是一张没有历经过人生,代表梁山伯是不愿意受伤,不愿意去经历
的那个自己,怕被拒绝而不去爱,怕谁先认真谁就输了,也因此,他的自画像就只有白纸
,他是没有故事的人。可是祝英台不是,他热烈追求梁山伯,他的纸上画的梁山伯。梁祝
两人一体两面,他们是每个人的勇敢和退缩。
面对害怕受伤的梁山伯,祝英台说你跟自己谈恋爱就好了,日常生活景象就是跟自己谈恋
爱。下接第十一场“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离开,但问题
是“当我不愿意相信我是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吗?”,寂寞的萌发从不相信自己是
一个人开始,这时,是不是就无法跟自己谈恋爱了?
(四)消失的马文才
《梁祝》的大反派到下半场才出现,马文才说你们没发现戏演到这里还少了一个人吗?就
是我马文才!可是又有声音说我们只想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马文才
选择“HYPE”。
这时演员们从艺术学院的学生变成厨师,马文才戴上厨师帽,要炒作才有新菜。为什么新
闻标题总要下得那么耸动?为什么新开餐厅总是要有话题性?因为他们都需要被看见,被
注意,就像马文才一样,或者是每个想被看见的人一样。生活中充满各种炒作、作秀,“
现在未来都是马文才时代”,于是马文才拿水果刀割自己的手,灯光腥红一片,殊不知其
实他也不敢用力割下去,最后掉下去的是一只假手,反正够热闹就好,会被注意就好,这
就是“HYPE”。
〈马文才三部曲〉的第三部,叶丽嘉的声音很静很柔,与歌词有些反差,听来讽刺,而这
首歌确实也讽刺,“可以抄袭干嘛要原创/有市场就好”,这大概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痛
吧。此曲到后面有人拿走麦克风,可是主唱者被麦克风牵引,弯腰唱躺着唱,不管怎样,
只要有麦克风就要唱,为了能被听见,可以唱就好,“有面子就好”。
可是,面子的背后是什么?“面子的背后是尊严,尊严的背后是能力,能力的背后是自我
,自我的背后是画纸上勾勒出的轮廓和线条,轮廓和线条的背后是画画的我。”所以炒作
的背后其实是那个画画的我,那个不被看见的真实的我,真是苍凉。
(五)围裙与性别
林导的戏都会出现一些物件以串联衔接,例如《三国》的网球,《红楼梦》的气球,对我
来说这很像诗。《梁祝》里面的演员都穿着围裙,围裙有素有花有污有净,但不管是什么
样的围裙都遮盖了“性别”,因为生理男性和女性最大的差别就是下体的生殖器。第六场
“孪生儿”,祝英台问梁山伯如果我有个跟我一模一样的哥哥你会喜欢他吗,他们只差在
下面的ㄐ-(消音)。(全场大笑)
“性别”一直是林导众多戏中的大元素(不敢说全部啦至少我看过的都有),如《三国》
和《红楼梦》,为什么用全男班或全女班的角色性别替换就会造成话题?因为我们已经习
惯男生演男生,女生演女生,男生就是要有男生的样子,女生就是要有女生的样子,这就
是代代继承的性别刻板印象。再如《恨嫁》生错壳而不被爱的四姊妹们,性别对某些人来
说其实是伤害,是阻碍。
《梁祝》更直接讨论性别,把性别盖起来,更可以看到性格,因为性别受到社会太多刻板
的制约而使得性格不再纯粹,〈围裙〉一曲:“让人在一起的是性格/把人分开的是性别
/看不见的是性格/看得见的是性别”。
从戏中围裙的变化来思考“性别”:第一场,爸妈抱着一团围裙揉成的婴儿,这时第二性
征还没发展,婴儿是中性的。上艺术学院后,大家都穿围裙遮盖性别也都是中性的,所以
梁、祝可以是男演员也可以是女演员。第十二场“浪漫主义”,两人被大家拱说不准结婚
只准结拜,梁祝把围裙脱下,在地上仔仔细细的折围裙,像是一种梳理,梳理之前祝英台
丢给梁山伯的问题,“我不要回答这些很娘的问题”、“我没有翘小拇指和跺脚”,但日
常生活景象是“女孩子越来越像男孩子,男孩子越来越像女孩子”,所以梁山伯对性别产
生疑惑,甚至观众也是。
一开始唱〈围裙〉这首歌时,演员把围裙折对半遮住下半身,而叶丽嘉在中央折围裙,到
最后大家都没穿围裙。歌词用了很多物件代表男性和女性,就像法文有分阴性和阳性一样
,“战争?女的/盔甲?男的/为什么男的总是为女的服务?/帽子?男的/盒子?女的
/为什么女的总是要包容男的?”这段点出了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些规定
?性别重要吗?“咖啡?男的/杯子?男的/恭喜他们百年好合(祝福他们永结同心)”
,但是现实是“可是杯子只能把咖啡唤同志”。不过,歌曲的最后提出了看法:“就像裙
子性格有很多/穿上了它可以是男/可以是女/就像你我身上的这条叫‘围裙’”。歌曲
结束前,演员帮彼此重新穿上了围裙,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梁山伯跟着这首歌理清楚“
性别”不会是也不该是阻碍。歌曲轻快舒服,听了很感动。(已泪崩,好想放给护家盟听
。)
围裙也可以是炒作,在下半场〈马文才三部曲〉中,演员都穿着花围裙,不像艺术系学生
而像厨师;围裙也可以是成长,戏的最后,大家的围裙上布满了颜料的污渍,我想这或许
是斑驳后的成熟。围裙在《梁祝》的多义性,是我在看戏中的小乐趣。
(六)如常与无常
第十九场“无常”时一修陈述老师的日常生活,但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打断了他如常的日
常,还发生一起无常的车祸,结束他的生命。无常是生命的如常,像烟花般短暂一现,才
会有太多的来不及。早该知道这些无常这些来不及,可为什么当下总是不做也不说,等下
次吧,然后就没有下次了。看时一修的独白,没有一次是不被感动的,情绪被牵进他的对
白中同悲同喜,因为老师的死亡,也因为生命的无常,泪自然而然就流下。
最后一场“化蝶”,梁祝两人也因“来不及”造成很多遗憾,当初有话不讲要等下次,有
画不画要等下次,而下次在相见就是在坟场。《梁祝》的时间观揭示的是“当下”,“有
一种瞬间叫不朽”,当下即永恒,不要来不及或许就不会遗憾了。
(七)为艺术牺牲
前面提到梁祝是因艺术而相遇,也因艺术而分离,他们在十八场“访师”问起老师如何再
次与对方相见,老师回答艺术,所以最后他们在美术馆重逢。
艺术是什么?是屎吗?这是梁山伯不被看见而说的气话。我把艺术解释得更广,他可能是
个目标、追求,甚至是爱慕的对象,因追逐艺术而遇到很多人,也会因追逐艺术而脆弱受
伤。无论如何,戏的最后说:为艺术牺牲。
以这首歌作结很正面也很澎湃,艺术不能直接的提供吃喝冷暖,但是艺术的诞生源于每个
人的需要,心灵的需要。“艺术老早就跟你说过/你要为艺术牺牲”,艺术不曾离开,只
要我们记住每个追求的当下,他就会一直存在,这是《梁祝》最后带给我的感动。
《梁祝》像块大饼,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这出戏于我已累积到三刷,以上是我想分享我
所看到的心得。戏跑得很快,歌词字幕一闪而过,有时还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场了,不过
,留不住的才记得住,记得那些我还没看见的,若有缘,未来再与《梁祝》碰面之时,我
会再来看你的。
作者: jack0403 (不喜欢吃苦瓜)   2016-05-10 15:50:00
推推!!
作者: yenyuu   2016-05-10 16:26:00
推,本文的确理出了部份盲点;一直觉得林导的戏实在太难一次看透,是需要多咀嚼几回才能理解个中逻辑的演出
作者: ym920822 (Yann)   2016-05-10 19:22:00
觉得看到你的感想,很多我还在思索的点都通了!!
作者: chien2830502 (優雅地崩潰)   2016-05-10 21:18:00
作者: AprilJasmine (AprilJasmine)   2016-05-10 22:04:00
推!!
作者: sharon28921 (三加一)   2016-05-10 22:06:00
推三刷,只看一次真的很难体会完全
作者: rachelchiang (Dimple:))   2016-05-10 22:36:00
推!!
作者: ingenue (东京留学生活)   2016-05-10 23:16:00
感谢分享 好文
作者: taxit (你不需要知道)   2016-05-10 23:31:00
推!
作者: buffbear293 (本姑娘是熊掌)   2016-05-11 00:32:00
推~你看的好详细,这心得帮助大家消化了
作者: wj6520 (茶茶)   2016-05-11 07:44:00
推!!!
作者: fulgens (Φ)   2016-05-11 11:03:00
推 也有注意到围裙! 谢谢分享
作者: moon83 (独自反刍美好的回忆)   2016-05-11 17:38:00
推 分享到很多疑惑的点~
作者: JamieLes (尊重。谦逊。热情)   2016-05-11 20:17:00
也期待能有再二刷三刷的机会~
作者: tree717 (tree)   2016-05-11 22:31:00
你梁祝系?
作者: joycewanga (宒宒)   2016-05-12 00:10:00
大推
作者: picapicapica   2016-05-12 08:15:00
推! p.s.两年前我也有去香港 XD围裙部分的诠释写得好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