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 身声剧场《厝边皮影班》

楼主: home99888 (蓝天骄子)   2016-04-22 23:22:33
时间:2016.04.16 15:30
地点:竹围工作室
演出单位:身声剧场
乍看剧名,以为是一出扎实的草根作品。
“厝边”一词在台语中是“邻居”的意思,
不管是讲“阮厝边”如何如何的巷间八卦,
还是逢年过节“厝边隔壁相揪逗热闹”之类的欢腾景象,
只要看到这两个字,自然就会有一种草根味。
至于“皮影班”,则令人玩味。
台湾的传统艺术,该属歌仔戏与布袋戏为大宗,
前者早已扬名国际,后者则开创出庞大的周边商机,
但其实在百年以前,台湾的皮影戏曾在南部地区风光一时,
却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之后迅速凋零,
至今只剩下高雄还有五个立案剧团。
要说传统,确是历史悠久,
但对我这个解严世代的台湾人来说,却陌生得很。
身声剧场的作品,向来以丰沛的创作能量,
以及饱满的肢体和音乐表现,深受观众喜爱。
但或许是因为创始团员多为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
除了引进了该国更加多元的文化色彩,
也在作品当中多了一些疏离感,算是不太有“台湾味”的台湾剧团。
(不过这种“疏离的台湾味”,也可说是某种台湾特有的文化特色)
像这一次的演出,“厝边”其实是取其“错边”的谐音,
藉以建构出一个长期遭到忽视、已不见活力或向心力的边缘社区,
三位主角分别为狗屎、水桶和将军,各自生活在失败、死亡和孤绝的阴影中。
在这个“厝(错)边”社区里,唯有一年一度的斗大戏活动能带来一些热闹氛围,
但因为以往都会来帮忙的吴团长接了政府的案子,筹到的经费又无故失踪,
只能请外劳啊包卡包跟他的两个外劳朋友共组皮影班。
于是,剧名里的“皮影班”也就无关乎台湾的在地历史。
在疏离之外,身声也擅长以多元文化素材进行编创,
这次的作品就结合了中南美洲的民间神话、中国古代信仰,
以及马来西亚和保加利亚的音乐元素,
一方面映照了现代地球村的部份样貌,
一方面也如团长吴忠良所说,想借此跳脱出既定的文化框架。
不过,剧中的皮影班虽然是设定为一群杂牌军,
皮影戏的构图、节奏、氛围,以及人影与皮影同台的趣味,
都足见其细腻及令人惊艳的巧思。
其中一段表现水桶独自回家的皮影演出,若不细看,几与真人无异,
另外也安排了几段戏,让观众看见演员操偶的过程,
其人如戏偶、戏如人生的隐喻也在在让人感到生命中的无奈与无助。
若真要说有什么尚待琢磨的地方,
就是在取材了多元文化、跳脱既定框架之后,
却也失去了归属感。
尽管剧中明确点出了那群外劳为“他者”,
但在刻意淡化文化背景的“厝(错)边”社区里,
主角三人成了另一群“他者”。
相较于外劳有较明确的“我不属于这里”的自觉,
主角三人反而不太清楚自己的“家”在哪里,
只剩下对于童年和爱人的片段记忆。
至于斗大戏能否成功、社区能否再创荣景,
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是某种被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并无多少跟他们自身生命的连结。
不过,就某种程度而言,
这或许正是台湾许多老一辈社区居民的写照。
现实生活中的“家”,在历经社会变迁之后,
早已不是原有样貌。
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家”仅存在于零碎的记忆里,
当下看得见、碰得到的房舍,就只是个住的地方,
只是个昔日光景的载体。
一出混杂了多元文化,且刻意淡化、疏离其文化背景的作品,
却细腻描绘出现代人对于“家”的失落与盼望,
也述说着人生百态、述说著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能存在着的生命故事。
只是对我来说,努力游著游著却游不上岸,
反而越游越不知该往何处、只能继续在原地打转的主角三人,
未免也太令人鼻酸了,就像是《等待果陀》里的那一对流浪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