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剧场周的内心小剧场(上)

楼主: aaawei (aaawei)   2016-01-22 22:51:53
剧场工作环节中,最令人兴奋或沮丧的阶段,莫过于“剧场周”了。
表演艺术的三大类型:音乐、戏剧、舞蹈节目,除了技术需求较为单纯的音乐会,
演出前多半需要三至五天以上的工作期,并于周日午场或晚场演出结束后落幕,
这一段发生在表演厅里(或户外)的短暂时光,剧场人谓之“剧场周”。
筹备演出就像是准备考试,进剧场则如同上考场,事前的旁敲侧击、沙盘推演
是否完善周到,决定了你在剧场周能好整以暇或自顾不暇。
如果你的身分是制作人、执行制作、技术统筹、舞台监督或
灯光/舞台/音乐/服装/影像设计,剧场周就如同一道无可退让的防线,
所有工作排程都是以此为界往前回推(我们称之为制作期或排练期)。
负责任的演出场馆会要求团体进剧场前7~14天需召开“技术协调会”,
提出本次演出的剧场周Schedule、舞台设计图、舞台悬吊表、灯光设计图、
灯光器材清单、外加音响配置、录音录影架机位置图、工作人员名单、
前台票务/商品贩售/贵宾接待等需求。技术协调会上能给的资料越完备,
代表功课做得越充足,制作的完成度越高。“舞台监督”要交出剧场周Schedule,
就必须先了解各部门需要几个工作时段以及每个时段要完成什么任务
还有万一各组用台时间有冲突要自己先打完一架。
“舞台设计”要交出设计图,就必须先捕捉导演或编舞家虚无飘渺的艺术灵光
不时跟制作人讨价还价再跟布景工厂及舞台技术指导热线数通变更电话后
熬夜在Deadline前改完图。“灯光设计”要交出设计图,就必须守在排练场
记录不断调整的演员走位契而不舍的追着馆方拿到可能很久没更新的最新灯具数量清单
并恐吓舞台设计不准再变更设计后才能得到一份进剧场后一定会再修改的灯图版本。
如果你担任国外团队来台演出的技术统筹,在老外登陆前唯一的浮木,
就是对方提供的Technical Rider与往往旷日废时有时鸡同鸭讲的鱼雁往返,
然后在老外抵台第一天的装台会议上又不出所料的发现
之前沟通过的决议当场又遭到推翻。于是你的心脏渐渐壮大领悟了在进剧场
眼见为凭之前虽然要把一切放在心上但是肚子里面还是要准备另外十种备案。
剧场周的第一天从“卸车”开始。
“卸车”就是把演出要用的道具布景、外租器材用货车装载之后运到演出场地卸货。
如果你的身分是灯光或舞台Crew,没有听闻制作期间的风风雨雨,
那么卸车就是你试水温体会这个案子是软是硬的绝佳机会。
卸车与装车是需要集中最多人力的任务,因此通常各组会不分党派的共同完成。
卸车的难易度及花费的时间除了与人力阵容、布景规模有关,
演出场地卸货口的空间与动线设计优劣是更大的关键。
例如车道有限高,大车进不去就必须停得远远地再用小车或靠人力搬运接驳;
例如卸货口的联外道路铺满漂亮地砖或列为古蹟有限重,
大车不能压就必须停得远远地再用小车或靠人力搬运接驳;
例如卸货口周边紧邻交通要道或腹地狭窄大车一停
就会遭到经过的用路人白眼与喇叭伺候就必须提早在清晨或前一天深夜
人烟稀少时刻装卸车;例如卸货口与舞台面不在同一楼层
就必须仰赖面积乏善可陈或载重不近人情或速度急死太监的升降货梯来回多趟,
遇到过长或过重的特殊布景有时还得千里迢迢绕到前台大厅
或寻避难安全梯从观众席扛上舞台;例如卸货当日天候欠佳风雨大作
卸货口又没做遮雨棚或夜间照明就会徒增工作风险或Delay装台进度。
装卸车也是判断一位Crew经验与能力的大好机会,从他站在什么位置等候、
搬运时的姿势与重心、转身时是否会小心身后、过门时是否会瞥看门高、
起步时会不会等待同伴、台车不够时是否会善用轮箱、
人力不足时会不会主动推进上车支援、放手时会不会避免敲坏地板或压到别人的手、
不知道东西该放哪里时会不会出声询问或自己乱摆、
搬重铁时是否会蹲下来或只是弯下腰、堆景片时是否会面对面/背靠背放置、
不得已踩上道具借力时是否会注意踩在结构上…诸如此类,见微知著。
即便你是一位剧场老手,依然很可能在装卸车时被剧场菜鸟连累而受伤;
如果你幸运地遇到一群剧场好手,彼此单靠眼神交会就能了然于胸,
那么你就能享受一边谈天说地问候近况一边合作无间事半功倍的
完成剧场周的第一个难关,休息十分钟去抽菸喝水。
如果你不抽菸又是初出茅庐的小Crew,很可能错过认识队友或自我介绍的机会,
然后你会疑惑地发现剧场人怎么都是以绰号相称永远不知道对方本名。
灯光组组头(ME-Main Electrician)通常会在吞云吐雾中分配完
每个人负责哪一支灯杆或哪一支空杆要外加灯具;
舞台组组头(TD-Technic Director)通常会交代完先铺地板还是先改沿翼幕或
谁上配重区谁负责拉Fly(手动吊杆),更常见的情况是,
中南部巡回场次为了节省住宿与交通成本,Crew们直接合并为“舞灯组”。
“卸车”之后是“装台”,“装台”的目的是把剧场从一个“空台”的状态
逐步准备到可以“彩排”的样子。装台期间,灯光组必须按照灯光设计图
把正确的灯具锁在正确的杆子的正确位置上并加上正确的附件
(色纸/Iris/Gobo/Barndoor等),或在侧台与Gallery装设侧灯、在地上摆放地排灯,
接好现成的或另外拉的回路后记录每一颗灯的回路号码,
再把灯光控台架起来测试能否正确的控制每一颗灯亮暗,
然后把灯杆升到灯光设计要的高度准备下一阶段的“调灯”。
舞台组必须依照最有效率又兼顾安全的工作顺序完成
“天上”-调整沿幕/翼幕配置、悬挂软景/硬景、加装或拆卸轨道、安装雪花或其他机关、
“地上”-铺设舞蹈地板或国剧地毯或木头平台、组装景片/台车、
修补装卸车时受伤的道具等、“侧台”-设置服装快换区/道具停车格、
穿帮区域Masking等任务,再配合导演或舞监的指示把各场次上场道具的位置、
天上悬吊的高度做马克固定下来,准备在灯光组调灯时配合变换场景。
音响组卸完车通常只留下两个人负责架系统,在别组回过神来的时候,
他们通常已经默默的把Mixer运到观众席最后一排中央、
后级机柜与无线麦克风主机移到侧台开机、喇叭落在台口两侧、
拉完讯号线坐在控台自己的苹果电脑前戴着耳机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了。
你会注意到他们通常是因为监听喇叭的位置档到了侧灯架或台车动线、
或走线的路径错了导致左右活动镜框关不进来、或是菜鸟Soundman在不该出声的时候
测试“Pink Noise”惹来全世界抗议。舞台监督是装台期间最关键的角色,
他不负责某一项具体器材,多半四处游走与出一张嘴,
但他要看顾舞台安全、调配技术人员休息与上工的作息、
满足导演与设计们的艺术要求、担任与馆方沟通的联系窗口,
还得当仁不让的成为冲突与纠纷的仲裁者。
因为舞台只有一个,首演的日期也不会改变,
当各组自顾自的追赶自己不时被各种意外打断的进度时,
原本分配的用台时间往往不够,在进度落后的压力下,
舞台监督必须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协调各部门将舞台空间
让给最迫切需要工作的组别,若是考虑不够严谨或沟通能力有待加强的新手舞监,
很容易发生决策失误、触犯众怒、民心尽失而成为众矢之的,
也为后续的彩排、演出埋下不安因子。
理想情况下,灯光“调灯”之前演出该有的东西都应该以完整的状态
出现在该在的位置上。“调灯”的目的就是把传统灯具
(无法透过灯控台控制,自行转动改变投射方向)灯光打出来的位置、
范围大小、边缘毛利(清晰或模糊)、灯区形状调整成灯光设计想要的样子。
设置灯具的位置通常来自舞台的三个方向,
天上(灯杆/Gallery)、地上(侧灯/地灯)、外区(猫道/左右包厢),
为了尽早让出舞台给演员或别组工作,通常会先从Overhead开始调灯。
由于调灯时灯杆必须定位在演出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结果,
调灯手必须仰赖“调灯梯”(国内常见Up Right或Genie两种)或巨大A梯,
尽量接近到灯具下方伸手搆得到灯具关节但又不会遮挡光区的位置,徒手进行调灯。
为了看清楚灯区并模拟与演出条件相同的环境,
调灯时最好把舞台周边及观众席前段的工作灯关上,若不得已舞台组需要同时工作,
或许会保留远离调灯区的部分工作灯。
为了让高处的调灯手与地面上的灯光设计保持清楚而即时的沟通,
调灯时舞台上的其他人(推调灯梯的、配合换景的)最好保持安静。
由于一个场馆通常只有一台调灯梯,以及灯光设计一次只能专心对付一颗灯或一组灯,
Overhead的调灯过程通常是最漫长的时刻,大家能不能早点休息
端看On Board的人与控台熟不熟
以及调灯手的手脚俐不俐落、与灯光设计之间是否心有灵犀。
调灯手上去之前最好先去一趟厕所以免半途一边对抗高处的恐惧一边想尿尿或大便,
同时还要忍耐灯具的高热与不慎烫到手臂的职业伤害。
地面上推调灯梯的人也不能轻浮随便,他们的经验与安全观念
大大影响着调灯手的安危。表面上“调灯”是一项容易感到无聊的过程:
开灯-移调灯梯-调灯-开下一颗灯-移调灯梯-调下一颗灯…,
其实也是最容易因轻忽而发生危险的时刻,
特别是拥挤的侧台、杂沓的电线、紧迫的时间、聊天的Crew。
进剧场前只有舞监和设计去过排练场看排,调灯时演员和导演通常也还没到场,
因此灯要调到什么位置,只能凭借舞监和灯光设计的记忆,
置身事外的Crew听着他们讨论“巧虎最后昏倒的位置是在石头前面还是旁边?”、
“快乐王子是站在楼梯的哪一阶停下来唱歌?”、
“孙小姐吊钢丝落地的位置有这么下舞台吗?”
实在是一种有趣的线索,帮助大家推想这出戏到底有那些精彩桥段!
以及听着“这颗打哪里?”,“打我的脸”,“可以用板手吗?”
这类玩不腻的万年老哏。侧灯和外区灯由于复杂度较低而且可以多人同时调灯,
通常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完成,这也是菜鸟Crew练习调灯的最好机会
(前提是他们没有在前往包厢或猫道的路上迷路)。
调完灯后,接着是“做Cue”(=做Q或做画面) 或“修Cue”
(如果已经首演过了在外地巡回场可用现成的版本修改)。
“做Cue”就是依据灯光设计的美学考量与导演的艺术要求,
将该场戏应该亮起的灯具开亮后设定适合的亮度与持续的秒数
再储存下来记录为一个画面,下一个灯光变化记录为下一个Cue Number。
Cue的多寡与复杂性因演出性质而不同,例如:“相声瓦舍”演出的灯光Q
应该会远远少于并简单于“云门舞集-春斗”的灯光Q。
做Cue也是剧场周当中最需要艺术灵性的时刻,
那些狗屁倒灶的烦人琐事(灯泡挂了、线坏了、挂错杆了、回路配错了等等),
理当都已获得解决。灯光设计应该在后台喝杯咖啡或去露台抽完菸后,
神清气爽而郑重地走到观众席中段的导演桌,
在舒适的座椅与空调环境下对抗睡意与寒意,依序把每一场景的Cue做完。
舞台Crew们此时应该也在侧台拿着刚刚趁空档分配完的换景表,
认识每一项道具名称,纸上谈兵地演练著待会儿换景时的动作
(谁先出去、先上桌子或是先上椅子、你拿三个茶杯我拿两组水壶、
Fly先下还是平台先到),等灯光设计大喊一声“台上换景!”,
就能以最有效率又节省人力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执行完毕。
做Cue的时候如果导演和演员还没进场,那么这会是一段比调灯更加漫长而祥和的时光,
舞台上留下三三两两的灯光Crew一边当“Cue face”
(让灯光设计看到灯打在实际的人身上光影的效果),
一边百无聊赖的有一搭没一搭闲扯
(智慧型手机问世之后Crew们就改为低头滑手机或连线打怪),
舞台监督通常也趁此良机把该加的萤光马克与侧台工作灯加上、
用不到的Rack空箱及穿场走道清理出来,
或是去跟馆方沟通稍后彩排时需要配合的事项。
除了灯光设计本人肠思枯竭、山穷水尽之外,
其他人多半能够悠闲地享受这段风雨前的宁静时光。
那么,音响组呢?就在灯光与舞台组和乐融融或“打”成一片的时候,
音响组通常自成一块小天地,因为他不能让喇叭出声打扰调灯与做Cue,
所以音响和投影的工作时间通常被安排在休息时段(午餐或晚餐),
当其他人快乐的放饭去享用不一定美味但起码热腾腾的便当时,
Soundman才能尽情的做Sound Check测试音压与麦克风Feedback极限,
像神经病一样的重复著“嘿..嘿..嘿..”、“哈..哈..哈..”、
“一二…一二三…汪吐…汪吐…一二三…”,
投影或LED厂商才能不跟灯光组抢时间又把全世界的灯关掉来做梯形校正与色彩设定。
饿著肚子工作和吃冷掉的便当当然很可怜,
不过当舞台组与灯光组之前在台上如火如荼、焦头烂额的时候,
音响组可能也在观众席睡了一个下午。
(待续)
作者: chingGTW (清)   2016-01-23 04:50:00
推力维
作者: glimmerseaso (阿季)   2016-01-23 20:49:00
喔好怀念
作者: oYvaineo ((._.))   2016-01-24 00:28:00
好文推个!谢谢整理
作者: yalooo626 (yalo)   2016-01-24 02:27:00
好棒的分享文,让非剧场人也能身历其境了解及感受幕后工作者的各项准备与甘苦,谢谢你~~想请问什么是Pink noise?google出来翻成粉红噪音,又称遮蔽音,但还是不太懂...
作者: no1nos (no1nos)   2016-01-24 11:35:00
推粉红色噪音
作者: gentlism (aha)   2016-01-24 12:05:00
推好文
作者: Bighand007 (Newting)   2016-01-24 16:15:00
推推
作者: afraghost (井鬼)   2016-01-25 04:20:00
给y大,Google英文 搜索影片就可以听到了
作者: yanrung (跟著感覺走)   2016-01-25 12:35:00
太精采了!!!谢谢分享!!!!
作者: RyeRenner (麦子)   2016-01-27 23:24:00
边看边回忆我的剧场周,累……
作者: fionlove (庭儿)   2016-02-01 22:19: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