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5/blog-post.html
最近一直把预报写成了心得,所以来个无雷摘要...
第一周的《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虽然选择了米歇‧韦纳维尔的《求职》为创作题材,但
演出仅是用《求职》为引,发想作品的过程以及对文本的困惑及挑战,才是这档演出的主
轴。简莉颖在《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爬梳出了一篇剧场编剧的自省与自白。然而,我却
回到了我自己身上:“那么,剧场观众呢?”
正文开始...
由鸿鸿担任艺术总监的黑眼睛跨剧团,这两年找来各方具潜力的创作者,以特色鲜明的各
式主题戏剧节发表作品:2013年的《换屋计画》、2014年的《胖节》与《华格纳革命指环
》。2015上半年,为期三周的《对干戏剧节》,分别由简莉颖、李铭宸与刘容君主导,选
择不同时代与文化的文本,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剧场作品。
第一周登场的简莉颖《看在老天爷的份上》,正如宣传提到的:本演出 (不强制) 限对“
剧场文本未来发展”有 (微微) 兴趣的观众入场。虽然选择了米歇‧韦纳维尔的《求职》
为创作题材,但演出仅是用《求职》为引,发想作品的过程以及对文本的困惑及挑战,才
是这档演出的主轴。
剧组的确是演了一段,喔不,是两段《求职》给观众看:一次是听起来耳朵很痒,却怎么
都搔不到痒处的法国翻译版,视觉服装与听觉用词都有那么点不平易近人与拗口;另一次
则是改写成台湾本土语汇与造型的在地版,道具沙发成了单人板凳,外框为一圈红蓝白的
横式信封也换成我们日常使用的直式信封。当然,说的语言自是国台语交杂。两段演出下
来,剧组已然用实际行动提点观众,翻译的外国文本在台湾演出时会碰到的种种尴尬;再
者,若语言本身的特色与风格才是文本的重点,那么,不同的地域背景、改变的声调与抑
扬顿挫,转译成中文的外国文本,究竟还存留些什么?简莉颖用了讲座的方式,整理了已
经阅读/蒐集的素材与访问多人的VCR,提出对于台湾剧场的质疑:什么是新文本?为什么
我们要演国外的新文本?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新文本?又我们的新文本该说些什么?
简莉颖于《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爬梳出了一篇剧场编剧的自省与自白。然而,我却回到
了我自己身上:“那么,剧场观众呢?”
文本/剧本之于剧场,如同地点 (location) 之于房地产。即便剧本荒已经荒了许久,对
个老屁股观众如我来说,对于新本的追求却从未减少。这也是为何,只要是将台北文学奖
的得奖剧本搬上舞台的作品 (台北文学奖应该是少数,或是仅有的,鼓励创作新本的奖项
/奖金),能看的我都会去看!我想知道跟我生活在同一块土地、呼吸相同空气的人们,得
到了哪些社会观察、感受到怎样的人际关系、听取了何种不一样幽微的声音,而后书写成
本。自然,我也会不停的反省,在观看的当下,是否被某些既定印象给束缚,像是落入自
以为正确的角色走向与场景发展等。
或许,我们不该只思考戏剧教育,而是该放大的去检视,外在的环境是如何塑造与改变了
我们。的确,当前的戏剧教育大多来自西方体系,但我无意去谈正规学院派的戏剧系教育
,毕竟我非科班出身。但一般人对于剧场的了解,的确都从西方来:说的出To be or
not to be的莎士比亚,却挤不出...(默,本土代表性的剧作家有...)。我们可能已经惯
常于接受,甚至是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文化给洗脑,导致很难思考根基于这岛国的冲突与困
境。当站在台上的编剧问了观众:“你希望我们的新文本该说些什么?”我的思考停了几
秒空拍,而这,正是接下来我们 (观众) 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剧场永远是双向的,充满沟通的。
《对干戏剧节》演出资讯:
◎ 演出内容:
2015/05/01- 2015/05/03 简莉颖《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牯岭街小剧场
2015/05/08- 2015/05/10 李铭宸《谁杀了大象》,牯岭街小剧场
2015/05/15- 2015/05/17 刘容君《做掉她》,南海艺廊
◎ 黑眼睛跨剧团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DarkEyesLabFans?fref=ts
◎ 两厅院售票系统: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 http://ppt.cc/pK5h
《谁杀了大象》 http://ppt.cc/9vcX
《做掉她》 http://ppt.cc/pi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