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tica (吉米布兰卡)
2015-04-29 01:26:08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29.html
其实这篇已经比较像心得了...
不想踩雷的戏有可以跳过详述两个作品的段落,只看前半段与后记。
“马华文学剧场”,我本以为是马来西亚与台湾两地的缩写成“马华”,后来才知道,“
马华”在这里指的是马来西亚华人。看来我自己的潜意识里,自行把台湾与中华划上等号
。仔细想想,台湾剧场里还真是有不少优秀的马来西亚创作者,除了穷剧场的高俊耀 (《
死亡纪事》、《饕餮》),还有莫比斯圆环创作公社的梁菲倚 (《十牛图》、《无门之门
》)、动见体剧团的艺术总监符宏征 (《野良犬之家》、《战》),以及三缺一的演员黄志
勇 (《土地计划首部曲 - 蚵仔夜行军》) 等。
此次由俊耀所属的穷剧场与策展人吴思锋合作,组织了为期三周的《马华文学剧场》。每
一周都以一名马来西亚华裔作家的文字/书写为主轴,找来台马两地的创作者各一,借此
开展剧场作品。此次看的排是第一周的演出,焦点作家为马华诗人木焱,演出作品分别为
高俊耀的《我是一件活着的作品 (readymade)》与蔡晴丞《台北,今夜我跟你睡》。两档
演出在同一晚、同一个地点发生,并由同一组演员 (陈群翰、黄妤榛、张闵淳、胡书绵、
庄雄伟) 诠释。
在没有读过原诗的情况下,加上剧场呈现是从诗作发想,我调整了看演出的方式:不抓故
事、不探究时间、不追求原因,而是寻找作品中一直存在的意念。感觉上,有点像是在看
舞,或是观赏一件动态不止的装置艺术。我的关键词,或是关键意念是这样下的:
《台北,今夜我跟你睡》:移动
创作者充分运用了齐东诗舍的空间,让演员在当中既拥挤又顺畅的运作流动:从单一个体
各自为政,接着成为日常一般可见的群体;又第三方闯入,从开始的被拒、行为被压抑与
箝制,逐渐转化成被接纳、融入与拥抱。交叠出现的多个语言,不管是中文台语马来话广
东话,皆是说著“我想”的愿望。不自觉成为融炉一体的众人,在狭窄的空间里移动与被
移动,已然淡忘或是感觉不到曾经的归属、过往的家乡。
这样的迷惑与挣扎,让我想起每回从高雄上台北,总是熟悉的知道该在哪个月台等车,出
了车厢又该是左转还右转上手扶梯,来到闭着眼睛都走得到的捷运出口。每一步的移动都
在提醒着我:身体的记忆是诚实的。即便我最初不属于这里,但我却离不开这里。他乡当
故乡这档事,不是刻意,而是现阶段的不得不。
《我是一件活着的作品 (readymade)》:定义
场上有立著的黑板一块,上头轮流写着各式各样的名词:有形容词的、没形容词的、荒谬
的、无厘头的。演员像是在上表演课一样,跟着黑板上的文字作相对应的动作,试图用动
作去定义文字。接着,名词慢慢变成句子,还是被挑战的句子。因此,演员与书写者如同
拉锯的两方,正在进行一场“定义”的战争。过程中,黑板上的文字不停被修正:根本意
义上的 (如利用不同文字照样造句:有梦/权最美,希望/财富相随)、书写方式上的 (繁
中、简中、日文)。
微妙的是,观众是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演出的进程,因为观众与演员之间隔着一整
面的日式落地门窗,阻隔了声音,强化了疏离感。我不是很确定这是否是导演想要带给观
众的,可能无趣、平淡又不重要,但事实上存在且不停流逝的时间与历史。当演员拒绝被
赋予黑板上所写文字的意义时,所爆发的无声抗议与冲突,以及最后拉开门窗,挣脱束缚
自己、象征一致的透明雨衣时,是否也同时扒开了表象的皮囊,定义了真实的自我。
后记...
这一周的演出很小众、很实验性;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策展人想要走的方向,做点不一
样的,亲密一点的。一场40名观众,我不推荐初心者尝试,但对于爱诗爱文学的,或是剧
场老手观众想尝点不一样的,感受齐东诗舍的特殊氛围的,欢迎入坐。对了,观众是席地
而坐唷 (坐在需要脱鞋的室内)!
演出影像报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dmQuyZopk
演出资讯:
◎ 演出时间:2015/04/29- 2015/05/03
◎ 演出地点:齐东诗舍
◎ 穷剧场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approachingtheatre
◎ 穷剧场部落格:http://approachingtheatre.blogspot.tw/
◎ 两厅院售票系统:http://goo.gl/gZHe5c
◎ 联合艺术总监:高俊耀、郑尹真
◎ 文学顾问:高嘉谦
◎ 计画发起人:高俊耀、区秀诒
◎ 策展人:吴思锋
◎ 制作人:胡心怡
◎ 执行制作:胡锦华
◎ 平面设计:吴欣玮
◎ 行销宣传:庄惠雯、詹雅晴
◎ 影像纪录:黄志勇、黄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