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果陀剧场 淡水小镇 2014国家戏剧院版

楼主: Kws   2014-06-24 19:01:58
淡水小镇的故事改编自While <Our Town>,从1993年首度搬上舞台之后就经历多次重演,
而我只看过2014这次的最新版。
整体来说故事很美,角色很可爱,舞台很有感觉,但还是有几项美中不足之处。
故事都发生在台北的淡水镇,第一幕花了一些篇幅在讲述淡水。表演部分开放了现场观众
发问,由剧中的报社老板兼淡水地区的历史文化工作者回答。这个桥段非常生动有趣,也
成功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不过在故事的连续与相关性上似乎稍嫌不足。经历了这么多
关于淡水的描绘,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出戏会着墨于角色与淡水的地方情感,但看到后来才
发现并不是这样。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是非常在地的淡水居民,但他们发生的事情,想要
与观众分享的情感是相当共通、不侷限于淡水的的。当然这一部分并没有问题,但若剧组
想着重的部分是人生、活在当下等普世的价值,一开始似乎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篇幅讨论
淡水。
第二幕的内容延续了第一幕的剧情,剧中主要角色恋爱了,结婚了,这一段的剧情是三段
中我最喜欢的。不仅演员的身体和声音很能表现出在地人的氛围,在年龄的变化上也表达
的很好,不管是心理的、或是肢体的,都很能够说服观众,而且相当讨人喜欢。但第三幕
的部分可能就有些突兀。
第三幕主要讲述女主角在生产第二胎时难产而死,她的灵魂与其他已过世的角色见面,挣
扎着想回到人世间在经历最后一次的温暖,但因无法承受而伤心觉悟。这一部分所讲述的
道理,以及他们想讨论的注重当下、好好爱人等观念我都同意,但这部戏在第三幕之前都
没有花特别多的篇幅在女主角身上。第一幕的时候两个家庭的戏份相当,第二幕的时候
男女主角的戏份相当,他们的家人也还站有不少比重,但到了第三幕忽然女主角的戏份占
了全部,而男主角几乎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这样的设计上比较不足的部分是,观众在前两
幕时与所有角色培养的感情,以及对所有角色的认识都是相当的,但到了第三幕忽然好像
只剩下了一个人是最重要的。其实如果说要找一个人来担任第三幕的后悔、不甘心、人生
历练不够就必须走向死亡一途的这一个任务,女主角确实是很好的人选,只是也许在第一
、第二幕时可以多给她一些戏份,让大家更了解她贴近她的心理世界,大家对第三幕的认
同会更多也说不定。
设计方面,舞台部分是一个圆形主舞台与旁边的环状走道,走道由上舞台倾斜至下舞台。
台上的颜色、质感均处理得很好,唯有第一幕在如此意向呈现的设计上再加上写实的部分
家俱,与演员一直都非常努力对着舞台上空白的部分演着关门、开门、拿厨具等细腻的动
作,看起来有一点点怪怪的。然而在第二幕的婚礼、第三幕的死者重返人间的部分就处理
得好很多,尤其是婚礼景,把部分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平衡抓得相当巧妙,与投影的结合也
好很多。
这次设计上扮演很大角色的是投影。上舞台有一片巨大的投影幕,很多时间都投上的制作
精美的动画影片。大部份的时间我很享受影片内容,觉得不管是素材的挑选或运用的方式
都处理得很好,但整体说来我还是对于投影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其他设计的辅助功效上抱有
疑问。此次投影在第一幕的介绍淡水的部分扮演了很大的角色,内容有画、有资料照片等
,但第一,虽然那些画作并不非常写实,以画的角度来欣赏也赏心悦目,但与“淡水小镇
”的舞台设计与整体氛围的关系,我觉得处理的不够好。圆形的舞台象征着生命的流转,
时光的走动,是非常细腻而写意的,同时也是非常剧场性的,但投影的内容并没能达到那
样的程度。在看那段戏的时候我只强烈的觉得舞台后方的投影与舞台的其他地方是完全不
同的两个世界,这样的感觉在角色开始在台上活动之后也没有改变。我事实上觉得我不需
要看投影的内容,我也只想把眼光专注在角色身上。还记得第二幕下雨的戏时,灯光设计
将流动的灯光打在环状走道和部分下舞台区,配合音效与演员的表演来表示下雨,此时背
后的投影幕上也打上小镇空照远景画与下雨的动画。一方面我觉得灯光给的巧妙的线索就
已经可以给观众足够的提示了,一方面既不符合透视也不够写意反而营造著另一种氛围的
投影内容,真的有些干扰和多余。
中场时稍微翻阅手册,浏览了过去几次的制作,有的主舞台与这次的差距不大,但上舞台
并没有用投影而是有些不同的悬吊布景。没有看过戏也找不到更详细的剧照的我不方便评
论什么,但的确有些效果看起来比这次的制作更深得我心。这么多年来果陀不断的尝试不
同的设计这点真的很值得嘉许,也希望他们能比较这几年的差别,再持续实验、持续检验
这些不同的设计能够带给戏及观众如何不同的感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