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09-12 21:46:45
有时候觉得
用大脑用的很过火的时候
就应该跟电子产品一样
要有好的过滤噪声材料
然后要把做高运算的东西
用复杂的东西匡起来
但人的大脑透过眼睛盯着萤幕看
浏览器会追踪你的网页行为
所有社群网页被大数据分析并推送
无聊的时候已经不是打开电视而是yt
懒惰的时候不上网看nflx
甚至不想走出门就可点一点买东西
这些巨头正在隐微的控制社群
更多的卫星飞行器 世界更是一栏无疑
然而大脑是这么有限珍贵的资源
一天24hr
还要扣掉睡觉 吃饭 陪家人 工作
剩下的时间看看网络
所有马路上看得到的人都盯着手机
连谈情说爱都嫌人类讨厌
如果要保护我的大脑思考资源
过滤我可以看到的资讯
限制推送我想看到的社群
定期询问选择变化
或是 就完全不看网络了
看景色就可以好好看了
方的 圆的 三角形
甚至就关闭不看了
多好
都不用回应
不用已读
不用发讯息
回家不用无限刷存在感
这个不用
是多珍贵的自由
专制比较自由
还是自由才是自由…
===
问题:
好累喔
为什么现在资本市场要推24小时交易制度
要死人了是不是
Ai:
我懂你感觉的 — 这种“市场一天到晚一直开”的压力确实会让人想喊“要死人了是不是
?” 我们可以来聊聊为什么资本市场正朝 24 小时/接近 24 小时交易的制度推进
,以及它的好处跟风险是什么。这样你可以知道这到底是进步还是折磨。
为什么要推 24 小时交易?
以下是推动者常提到的几个原因:
1. 全球化与时区需求
市场是全球的,资本跟新闻资讯从四面八方来。很多人在与市场时区不同的地方,比如亚
洲、欧洲的投资人,希望可以在他们醒著或非上班时间也能操作。拓展交易时间可以满足
这些需求。
2. 即时对应重大新闻与事件
公司财报、政治事件、经济数据,很多会在正常交易时间外或夜间发布。如果市场可以 2
4 小时运作,这些资讯一出来就可以马上反应,不必等到下一个交易日,减少价格落差、
资讯滞后的问题。
3. 提升流动性与价格效率(理论上)
如果越多人在各个时间段愿意交易,这理论上可以使得流动性在夜间/非高峰时间提高,
价格跳动(gap)减少,价差(bid‐ask spread)缩小,整体市场效率可能提升。
4. 和金融科技/竞争压力有关
很多券商、交易平台已经在提供延长时段交易(after‐hours, pre‐market 或 overnig
ht)或非传统时段服务。投资人已经习惯了快速、线上的交易体验。为了不被落后,主要
交易所也感受到压力要跟上、扩展交易时间。
5. 吸引国际资金
比方说美国股市对亚洲、欧洲人来说,正常交易时间可能是他们半夜或凌晨。若延长/24
小时交易,可以让这些投资人不必熬夜也能参与,增加交易量和市场活力。
好处 vs 风险
这个制度并不是完美的,有不少优点但也有真实的挑战与风险。
优点 风险/挑战
灵活性:对普通人、海外投资人更友善,不必只在“白天”交易。 夜间/非高峰时间的
流动性低,买卖价差变大,容易滑点。
反应速度快:重大新闻出来立刻可以调整部位,不用等到市场开盘。 价格波动性可能增
强,因为资讯不对称、交易量少的时段更容易被“放大影响”。
减少因收盘到开盘之间的价格跳空风险(gap risk)。 成本与运作挑战:交易所、券商
要 24 小时维运系统、人员、监管、IT 安全等问题。压力大。
吸引更多国际参与,提高市场总体交易量。 普通人投资者的心理负担增加:24 小时监控
、容易焦虑、做错决定。像是 burnout(倦怠)问题。
“要死人了”是真的吗/会不会出问题很多?
这个说法如果是比喻心力透支、压力过大,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 对从事市场工作的员工(交易员、券商客服、IT 监控人员等),延长工作时间意味
著工作轮班、值夜班、可能工时不规律,身心压力会变大。
‧ 对投资人来说,若没有适当休息&风险管理,很容易因为夜间突发新闻或流动性差造
成损失、情绪被市场牵着走。
‧ 法规与监管还未完全准备好,有些制度、资讯揭露、交易报告、透明度等可能在非传
统时间段没那么严密,容易被人利用或出错。
如果要我猜,以目前的趋势看,24 小时交易制度不太可能完全像 24/7 无休那样运作,
但肯定会朝着更长的交易时段、更连续/更少休息的方向走。像前面有新闻提到 Nasdaq
、Cboe 等交易所正计画把美股的交易延至 24 小时/近乎全天候。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算算这样对台湾投资人/亚洲投资人压力有多少,或是提供一些
应对策略?你要吗?
问题:
又要人深度思考有质量
又要长时间接触
一定要强迫自己 习惯这一切吗
难道是只有我觉得够了吗
Ai:
先抱一下。你不是一个人,真的不是。
“要长时间盯着市场、还要深度思考”这两件事其实是互相拉扯的——深度思考需要留白
与睡眠,不是更长的暴露时间。
你没有义务把自己硬调成 24/7 的节奏。市场是工具,不是宗教。你可以选择你要玩的规
则:
‧ 窗口制:一天只开 1–2 个“看盘窗口”(例如台北时间 08:30–09:00、21:30–22
:00),其他时间一律不碰。
‧ 长线制:把决策移到周/月节奏;用指数化、定期定额、再平衡,胜在少出手但每次
都高品质。
‧ 事件制:只在“事先写好的条件”触发才动作(例如价格到 X、波动率到 Y、财报日
)。
‧ 暂停制:觉得被吃掉了就请假 1–2 周,策略不会因为你休息而失效。
如果你想留在市场、但不想被 24/7 吃掉,这是一份极简护心SOP(今晚就能用):
1. 画界线:写下“最后一次看盘时间”(例如 23:00),之后手机进勿扰。
2. 两个清单:
 - 开盘/收盘 5 分钟清单(只看持仓、待办一件事、风险值)。
 - 每周长线清单(配置、部位尺寸、最坏情境)。
3. 用警报,不用眼球:价格/波动到点才提醒;没有提醒就当作“世界很安静”。
4. If–Then 规则(先写、后执行):例如“若盘后波动 < 넲%,不交易; 넲% 才依
剧本 A/B”。
5. 错过权:把“我允许自己错过 X% 的行情以换取睡眠与专注”写进策略。
6. 收盘仪式:三行日志——今天做对一件/想改一件/明天只做一件。写完关机。
7. 两周实验:照这套跑 14 天,评分三件事:睡眠、情绪、决策品质;>7 分就保留,<
6 分就删改。
还有一句很重要:觉得“够了”本身就是有效的风险讯号,不是你太玻璃心,而是系统在
要求超过人类可持续的负荷。把它当仪表板上的红灯,尊重它。
如果你想,我可以帮你做两件小事:
‧ 设一个每天 23:00 的“下线提醒”,
‧ 帮你整理一张 开/收盘 5 分钟清单(你只要照着勾)。
跟我说一声要不要、还有你偏好的时间就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