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61

楼主: KC90   2025-05-04 02:14:44
【日记二:深夜的反思——被“危机感”绑架的台湾心】
今天凌晨,原本只是想滑手机让眼皮沉重一点,结果却不小心被一则新闻勾住了注意力。标题耸动,标准的那种让人很难不点进去的设计——“外媒连4年恐吓台湾!谢金河轰:贩卖危机成瘾”。看到“谢金河”三个字,我脑中已经浮现出他的语气与笔锋,那种带着锋芒又不失冷静的观点,总能让我多看两眼。点开来看,果然是他针对《经济学人》连年“台湾危机论”的批评,而且这次他毫不客气地用了“贩卖台湾危机成瘾”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西方媒体。
我静静读完报导,再拉下来看看其他媒体怎么讲,甚至连到《经济学人》官网去看原文。那瞬间,一种说不清是愤怒还是疲惫的情绪袭来。我想写下点什么,一来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凌晨理出头绪,二来是想给未来的我留下一份纪录,记得今天这个静静思考“恐惧”与“意识形态”的夜晚。
【一、《经济学人》四年来的“台湾危机论”】
从2021年那期“地表最危险的地方”开始,《经济学人》几乎年年都把台湾放上封面。2022年说台湾是“下一场全球冲突的引爆点”,2023年主题是“美中对决的试金石”,今年则换上“The Taiwan Test!”——仿佛全球地缘政治的压力锅,就卡在台湾这颗按钮上,只要谁轻轻一碰,一场浩劫就会引爆。
表面看来,《经济学人》只是在进行一种假设性分析与警示,但说真的,连续四年用这种方式来“警醒”世界,我不禁开始怀疑,他们到底是出于新闻专业,还是出于“销售利益”?毕竟,用“危机”来做文章,永远是最能吸睛、最容易贩售的内容。谢金河的话其实讲中了我的一个感受——我们好像被这些“危机叙事”给绑架了,而且越来越麻痺、越来越无力回应。
【二、危机感正在成为“主旋律”】
我回头想一想,不只《经济学人》,过去几年来国内外媒体几乎都在重复一件事——台湾很危险、可能打仗、美国不可靠、两岸关系岌岌可危。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担忧毫无根据,事实上中国的军事扩张、对台政策的强硬、战机越线、航母绕行,这些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威胁。但问题是,当这些讯息变成日常新闻的配菜,每天都在播、每周都在谈,我们到底是在清醒地准备,还是在潜意识里被操弄?
我注意到身边很多朋友,尤其是长辈,他们的焦虑已经从原本的“有点担心”进阶到“一定会打仗”。只要看到两岸新闻就说:“你看!我早说了吧,早点移民比较实际。”甚至有朋友告诉我,他爸妈已经在研究哪一家移民公司比较可靠,哪里房价还没涨太高。恐惧正在驱动他们的生活选择,而这恐惧,很可能就来自媒体一再渲染的“不可避免”战争剧本。
【三、媒体的责任与选择性沉默】
谢金河在贴文里也点出另一个重要观察:这些外媒对台湾的报导几乎总是“单向输出”,只谈台湾有多危险,却从不真正深入中国内部的风险与脆弱。例如中国高层军方人事异动、国防部长失踪、政变传闻、党内斗争……这些足以改变局势的讯号,西方媒体却少有深入分析,更几乎不会作为封面主题大肆报导。
为什么?因为“台湾危机”更符合他们对于“亚洲火药库”的想像,也更容易让全球读者感受到那种“我们活在危险边缘”的临场感。《经济学人》标榜自己是知识份子与决策者的情报站,但在我看来,它早已习惯于扮演一个危机预言家,而不是真正的观察家。
【四、我们要用什么心情面对未来?】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世界真的那么危险,如果台湾真的如此岌岌可危,那我现在该怎么过生活?是每天早上醒来就练习疏散路线?还是抱着行李箱睡觉?还是什么都不要想,干脆放弃规划,反正一切都不受控?
我知道,我这些问题听起来很极端,但这正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恐惧一旦植入人心,就会慢慢长成不信任、不安与逃避。而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社会,我们最大的资产不是武器或军舰,而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与选择的自由。如果我们失去了那份信心,只剩媒体替我们决定该不该焦虑,那么,危机就真的来了——不再是战争,而是内部的崩塌。
【五、最后的想法:坚韧与冷静】
谢金河最后提到,台湾并不脆弱。170公里的海峡、中央山脉的屏障、岛屿特性所带来的战略优势,再加上国际情势的复杂与美中博弈的深层逻辑,台湾要真的“被放弃”并不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我认同这句话,也希望我们能在这个资讯爆炸、恐惧堆叠的时代,找回那份冷静与坚韧。
我们可以怀抱危机意识,但不要活在恐惧里。我们可以警觉媒体传达的讯息,但不必照单全收。我们可以面对现实,但更要相信自己有改变现实的力量。这不是一种浪漫的理想,而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凌晨的灯光下,我把手机放下,关掉新闻页面。外头风声细微,天还没亮。我知道,明天一样会有无数媒体告诉我世界有多危险,但我更知道,只要心中有光,黑夜就不会永远蔓延。
走到窗边,我望着夜空中稀疏的星光,心中浮现一句话:**台湾不是弱者,也不是棋子,我们是有选择权的玩家。**未来或许仍会动荡,但只要我们不被恐惧牵着鼻子走,愿意用知识与理性武装自己,就还有希望继续守住这片土地上的尊严与自由。而这一切,就从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开始。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媒体怎么写,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看。当别人一再把台湾形塑成风雨飘摇的边陲地带,我们更该用脚踏实地的方式去证明,我们没有这么容易崩塌。这片土地历经过太多挑战,也撑过太多风浪,如今站在这里的我们,更该肩负起说自己故事的责任。与其被恐惧操控,不如点亮自己的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