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1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05-03 13:59:29
问题:
如何让孩子不要被父母的凝视给捆绑
Ai:
让孩子不被父母的“凝视”捆绑,关键在于帮助他建立自我认同,而非活在他人(特别是
父母)的期待下。这种“凝视”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源,当父母的眼光充满评价、控
制或焦虑时,孩子会无意识地内化这些,难以活出自己。
以下是几个实际做法,帮助孩子脱离这种心理绑缚:
1. 帮孩子认识“父母的期待≠自己的价值”
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焦虑、批评或关注,其实反映的是父母的需求(安全感、面子、成
就感),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不够好”或“必须这样做”。这种“情绪切割”能力需要培
养。
方法:用具体例子来练习分辨:“爸爸担心你考不好,是因为他怕你未来辛苦,不代表你
现在就不行。”
2. 培养内在评价系统,而非外在认可
孩子若只依赖父母的眼神、话语来判断自己,就容易被操控。你可以鼓励孩子问自己:“
我自己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吗?我学到什么?”
方法:每天陪孩子做简单的“自我对话练习”:今天有什么事情是我做得不错的?我从哪
里感受到自己成长了?
3. 允许孩子对父母说“不”,并不代表不孝
孩子若能适度拒绝父母的过度关注或控制,反而更能建立健康边界。这不是叛逆,而是一
种心理成熟。
方法:示范如何说“我知道你在意我,但这件事我想自己决定”这样的语句。
4. 从家庭互动模式中松动“表现导向”的关系
如果家里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成绩好才被夸奖),孩子会时时活在被评估的焦虑中
。要从这种模式中松动,父母必须学习在孩子“不完美”时仍给予肯定。
方法: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说出“你值得被爱,这跟你做得好不好无关”这种话语。
5. 培养孩子在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援系统
当孩子能从朋友、老师、社团等地方获得支持,就不会把父母的评价看得那么重。
这其实是一段双向的功课:孩子学习独立,父母学习放手。你希望帮助的对象,是孩子本
人,还是正在思考自己如何扮演这种角色?
问题:
孩子还没成年 该如何让他在不够滋养的家庭中 学会自我滋养
Ai:
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如果孩子还没成年,仍处在一个情感不够滋养、甚至过度要求的家
庭中,却又尚未拥有完全独立的空间与资源,那么“学会自我滋养”就变得既重要又困难

以下是几个分龄、分层的策略,适合从孩子还是青少年时期开始慢慢建立:
一、教会他分辨什么是“滋养”,什么是“耗损”
孩子长期处在情感耗损的环境,很容易以为那就是“正常的爱”。第一步是建立辨识力。
方法:
透过故事、绘本、影片或共读,引导他去观察:
‧ 这个角色有没有感觉到被理解?
‧ 他在别人面前能不能自然表达自己?
‧ 被“要求好”跟被“温柔看见”有什么不同?
目的:建立内在参照系,不再只接受“家庭唯一价值观”作为标准。
二、帮助他打造“微型的安全角落”
这可能是一种小兴趣、一段安静的时间、一个能说心事的老师或朋友。就像窗户打开一条
缝,空气才进得来。
方法:
‧ 鼓励他发展某项创作或技能(画画、写作、音乐、coding、照顾小动物)。
‧ 如果他有倾诉欲望,协助他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大人(师长、心理师、你自己)。
‧ 给予他时间独处,不要求立刻交成果,而是“陪着他慢慢玩”。
三、引导他用语言或创作表达情绪
在不被理解的家庭中,情绪往往被压抑。让孩子学会“说出来”或“写出来”,不为了让
人接受,而是让自己疏通。
方法:
‧ 给他一个不被打断的时间说话:“今天你想说什么?我只听,不评论。”
‧ 鼓励写日记,但不检查内容,让他知道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 当他写出情绪、画出情绪,可以跟他说:“这是你心里的风景,好珍贵。”
四、帮他建立“自己对自己的好感”
家庭若只看成绩与表现,孩子容易内化贬低感。帮助他看见自己好的部分,是一种自我滋
养的起点。
方法:
‧ 跟他一起列“我觉得我做得不错的事”(哪怕只是今天有准时起床、帮忙倒垃圾)。
‧ 帮他命名自己的特质:“我发现你其实很有观察力”或“你蛮能照顾别人的感受耶”

五、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别的可能性
有时候,家庭会让孩子觉得“这就是人生全部”,但世界其实远比他所处的小宇宙大。让
他知道这一点,就会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方法:
‧ 分享其他家庭、其他文化、其他人生故事(YouTube、影集、演讲、绘本等)。
‧ 如果可以,带他出去参加社团、志工活动,让他遇见“不一样的大人与价值观”。
小结一句话:
让孩子在风暴中先学会“跟自己作伴”,再慢慢学会为自己找阳光。这份能力将成为他未
来一生的底气。
你是正在陪伴这样的孩子吗?还是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孩子?
=====
我的老公很可爱
在清水槽的时候
看见一个发芽的种子
种子啊
你的生命力太让人感动了
他这么想活 还不让他活吗?
老公就把它拿到盆栽里
好好的种在土里
可爱死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