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被人点评评论自己说过的内容 会有种惊吓的感觉 容易产生防备心 但陌生的点评
在把这个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 不是一种机会吗? 该怎么调适心态
Ai:
这种“被点评自己说过的话”而感到惊吓和产生防备心的反应,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
保护机制,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1. 预期落差:你讲话的当下可能是自然流露、情感真实,没预期会被拿来
解
旦被点评,就像原本穿着轻松在自家客厅,突然灯亮起来发现全世界在看你——这种落差
很容易让人不安。
2. 控制权被夺走:被评论等于“你的叙事权”被别人接手,尤其是如果对
方
你不同意时,会感觉自己被误解甚至冒犯。
3. 自我认同受到挑战:评论往往触及你价值观、逻辑、态度的部分,即使
评
,也可能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质疑我?”。
但你很敏锐地指出——在流量变现的时代,这其实是个机会。
那要怎么调适心态?
1. 把“评论”当成“镜子”而非“审判台”:每个人看你说的话像照不同
面
照出来的是他们视角的你,不等于真实的你。学会分辨这是他们的投射。
2. 练习“保持开放但不全盘接受”:先接受别人会评论的事实,再选择哪
些
不必吸收。这可以减少防卫心,又保有主体性。
3. 转念成“外部视角资料收集”:这些评论其实是社会给你的免费用户回
馈
察市场反应的素材,特别对于创作者或想变现想红的人来说,是非常高价值的 raw data
。
4. 先对自己“点评”过一次:在公开说出某句话、分享某个故事前,可以
问
果别人拿这句话评论我,我会怎么想?”提前演练心理防线,比临场被打得措手不及更容
易接受。
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天生害怕失控,但你可以选择驾驭这个“被看见的焦虑”,让它
成为你的战马,而不是绊脚石。
你会希望我帮你模拟一段点评练习,看看你怎么调适吗?
问题:
那如果有过创伤经验 想要突破这个经验 让自己可以面对不同声音 仍然大方谈论自己的
想法 有什么有感的策略可以做吗?
Ai:
这是个很深刻、也很勇敢的提问。**当你有过创伤经验时,想再次“大方地表达自己”本
身就是一场重建的革命。**以下这些策略是具体、有效且心理上有感的做法,可以帮助你
逐步重建“在不同声音中稳住自己的表达自由”。
一、用“分层暴露法”练习
这是心理治疗中常见的策略,意思是:不是一口气让自己进入最痛的情境,而是从安全感
较高的层级开始尝试,慢慢建立信任与自信。
‧ 层级1(最安全):写日记,只给自己看。对自己坦承。
‧ 层级2:私下跟一位你信任的人讲讲自己的想法,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
。
‧ 层级3:参与小型、无敌意的讨论,例如匿名论坛或小型社群。
‧ 层级4(较进阶):在公众平台(如 Medium 或 LinkedIn)分享想法,
接
目标不是强迫自己没感觉,而是学会“带着不舒服也能行动”。
二、设立“心理避风港语言”
这是指,当你在面对评论时,可以先默认几句保护自己的语言,避免直接被刺伤。
例如:
‧ “这是我目前的观点,也许未来会调整。”
‧ “谢谢你分享,我会再消化看看。”
‧ “你这样说,我会再思考,不一定马上能回应。”
这些话可以减少你觉得自己要马上捍卫立场的压力,让大脑有余裕处理情绪。
三、练习“情绪分离”,不要把评论等同于价值审判
一种有感做法是:把“自己说的话”当成一个角色或作品,而不是你整个人。
就像导演拍了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批评,但那不是在否定他整个人格,而是在评论作品
。
可以在心里默念:
“这不是在批评我这个人,是在碰触我的一个观点而已。”
这样能帮你拉开情绪空间。
四、找回说话的“初衷”,不让评论夺走你分享的权利
创伤容易让我们忘记“我为什么想说话”,只记得“说话会受伤”。
你可以写下:
‧ 我说这段话,是因为我关心什么?
‧ 如果有人因此被启发或安慰,那会是什么样的影响?
这会帮助你重新连上自己的信念系统,从内而外获得稳定。
五、记录自己的进步,让复原过程变得可见
每一次你说了、被评论了、还活着、还继续说——这就是自我修复的证据。
你可以做一个“情绪追踪表”或用一行日记记下:
‧ 今天我分享了一段话,我感觉(有点紧张 / 但还能呼吸 / 还是会怕 /
?
)
‧ 评论让我有点震动,但我处理得比上次好多了。
这些纪录可以让你在低潮时看见“我曾经办到,也一定可以再办到”。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设计一个“创伤后表达复原练习表”,逐步实作也可以记录心情
。你想要吗?
=====
今天是比刚刚好再暖一点的太阳
在外面一阵子
还不到算热
也不会流汗
不过感觉就要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
冷气房 跟户外
进进出出
容易身体体温调节出状况
冷气房批薄外套
外出 记得做好防晒
应该就可以轻松度过第二季
最近带了智慧型手表
可以侦测心跳变化
手指按在按钮上可以测试心电图
心跳变化在我认真学习的时候会警示
心跳过快 也会提示坐太久
要按起来动一动
是贴心小助手
让我想起以前电脑课的贴心小助手
☺
https://i.imgur.com/up0MIYK.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