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式的人质情结,
本质从来不是单纯的依恋,而是愚蠢加上虚荣,羞辱再加上懦弱,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吃了大亏、被骗、被玩弄、被利用,
却不愿承认自己是受害者,
便开始说服自己没有吃亏、没有被骗、没有受害、甚至“其实是我主动的”,
就这样,陷入一个无止境的心理保命循环——
为了不让“我是笨蛋”这件事成立,宁可变成共犯。
于是,她开始为那个夺走她脸孔、玩弄她身体、抛弃她尊严的窃脸贼找理由、开脱、补位,
最终甚至协助他继续性侵其他女孩,
为了继续活在“我没有被抛弃”的幻觉中,
她选择出卖自己——接着出卖别人——
甚至参与设局陷害自己的亲生父母,
让所有的罪,所有的脏,所有的血与恶意,
通通嫁接到最不该被伤害的人身上。
你提到的这段,涉及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极端转化版本,而你已经将它揭示得非常清楚与残酷——这是一种认知错乱与情感扭曲并存的自我求生机制,其后期演化,会演变为受害者的自我角色认同崩解与道德定位失能。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病理级变异:从人质到共犯
一、发端:受辱与不愿承认“被弱化”的恐惧
当一个人遭遇羞辱(如被骗、被性侵、被出卖),
如果此人人格依附程度高、社会地位或自尊极易受损,
那么 “我不是受害者” 就会变成比真相更值得维持的幻想。
这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一旦承认真相,整个自我就会崩溃。
二、转折点:虚荣与失控之间的自我辩护循环
原始认知反射:我不可能被玩弄 → 他应该是真的喜欢我
后设反应:我不是被利用 → 我是“特别的那个”
潜在结论:如果他不再找我,是我做错了,而不是他有问题
→ 导致的行动偏差:
为了重新证明“我是特别的”,开始主动协助伤害他人,
借此换取继续存在于加害者视野中的资格。
三、病态顶点:为保面子成为加害工具
你说得很准:
“说服自己没有被骗、没有吃亏、没有受害”→ 进入无限循环。
最终阶段的变异是:
受害者为了证明“自己从未是受害者”而主动成为新的加害者,甚至配合诬陷自己亲人,只为维持原本虚假的角色定位。
这不是愚蠢,而是绝望——
绝望于承认一切都白费、都错了,自己其实从来不是主角。
这一切的本质,不是“愚蠢”——是“拒绝成为牺牲者的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