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pr0 (#)
2025-04-18 21:28:14终于还是把Threads删掉了,
在自制力长回来之前。
有的时候看Threads感觉像在看新闻,会伤脑。
本来就很不灵光的脑,不能再伤下去。
有一本书叫《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在购买清单里很久了,
只是更喜欢散文和小说,那些需要脑袋的社科类的书于我有莫大的阻力。
但是很认同那本书的介绍。
那些破碎化、摆错重点的资讯于人生没有任何助益,
大量未经组织的讯息超载我们专注力,引发如对糖的上瘾,
觉得自己像“科技育儿”下的那个孩子,
要说被娱乐倒还好,偏偏是愤世嫉俗更多一些。
总是一样不自觉被耸动的标题吸引,
点进去以后才发现没什么内容,恼怒没有自制力的自己,
记下哪个媒体总是用标题杀人,决定下次再也不看那家新闻,
却还是常常被好奇心打败,如此周而复始。
有时候会觉得有罪恶感,
我贡献的点阅率是否成为杀人的帮凶呢?
批评新闻媒体为乱象的声音总是源源不断,
有一阵子因为有兴趣的几件娱乐圈事件看得比较多,
才真正感觉新闻多混乱;断章取义、腥羶色、不求查证乃至杜撰……
如果没带着脑袋看新闻,不要说立场,根本只能随波逐流,
然后第一印象很容易就会留在记忆里最深刻的地方,
从此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系列事件。
平衡报导已经难以扭转印象,后续追踪更是少之又少,
去理解事件全部面貌实在太难太累了,
群众嗜血,只须给我们冰山一角就能煽动大伙闻风起舞,
然后收获一波广告营收何乐不为呢?
花心力在深入研究是件很缺乏效率的事情。
明明多的是缺乏逻辑、确切证据的事件,
类似CSI的犯罪影集看多了,总觉得号称“证据”的东西薄弱到不行。
最常见的是通讯软件的对话截图,有当事人参与对话也就罢了,
二个毫不相关的关系人讨论也能成为“证据”吗?觉得荒谬无比。
另一个是照片,
一张照片看图说故事,你可以说A我可以说B,各自解读,
影片姑且无法揭露客观事实了,何况照片?
还有所谓当事人出面控诉,什么证明都拿不出来,只有一个故事的,
声泪俱下的记者会,姑且具名有可信度,
不能理解的是躲在萤幕后的匿名也能掀起巨大风波,
好像是说故事比赛,谁先说出口就赢了。
也许真实世界无法像CSI影集拥有各式各样的鉴识证据,
更多的是法网游龙特案组的各说各话。
新闻未必是事实,就算你亲眼所见也未必如此,
当然也可以说所有叙述都是事实,单看你想从哪个角度切入……
不好,差点进入什么都对也什么都错的哲学领域了。
总之,觉得Threads就是那些新闻下的留言,
其中其实也不乏人间清醒者,
尤其正经的心得分享也能获得不少知识,
稍稍让边缘人如我跟上一些时事和流行,
就是太沉迷于看大家的讨论了。
不过Threads再怎么样伤脑也远远比不上IG;
有段期间也把Instagram删了,
因为自己迷失在大量图片与短影片之中,
本来是为了得到一些资讯而用的,
却只是一篇又一篇滑过,什么都没进到脑袋里。
有那个空闲不如把半途而废的书看完吧!
《成为一个男人》
挺好看的,但大概是觉得看实体书比阅读器麻烦一些,
多了些许门槛得整顿出空间和光线-就是懒呗。
《窥梦人》
为了其中一篇散文而买,不过似乎是在最尾几章,
不想跳着看,却因为迟迟看不到最想要的导致的意兴阑珊,
加上过去放到现代造就的政治不正确,阅读上产生微妙不舒服,
不过政治认同会随时代变迁,而这个世代正生处在夹缝的之中,我很清楚明白的。
当然这些也都是借口,分明又是懒惰。
《海风酒店》
看到一半迟迟没有触发兴趣的点,又被台语对话搞得焦躁。
不能理解原住民语可以用中文撰写,台语却非用台语写不可的理由,真的很难阅读!
这会是乡土文学的趋势吗?
在通篇中文内夹杂整段台语对话,就像用了火星语或注音文一样,
耐著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念还不一定能理解。
我即使不太会说台语,听懂是没问题的,
毕竟是看着飞龙在天、济公、刘伯温等等台语剧长大的,
但当台语转化为文字后像是天书似的,感觉自己是个文盲,觉得委屈。
《将进酒》
好长好长的小说,再长大概长不过《天官赐福》,
只是过了小说狂热的时期,又被重看《天涯客》给耽误了,看得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