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C90 2025-02-10 20:07:002025年2月10日 阴
捷运车厢的冷气吹得我后颈发凉,手指机械式地滑动手机萤幕,直到那则新闻标题像把冰锥直刺眼底——“嘉义狼师3年性侵5学童求刑98年”。车窗映着自己瞬间皱紧的眉头,耳机里随机播放的轻音乐突然变得刺耳,我下意识将音量调到最低,仿佛这样就能减轻文字带来的冲击。
指尖悬停在“展开全文”的按钮上迟疑许久。作为教育工作者,这类新闻总会引发复杂的生理反应:胃部绞痛、掌心冒汗,以及某种近乎愧疚的共犯感。最终还是点开了报导,逐字阅读时,车厢地板传来的震动仿佛与心跳共振,在胸腔里撞击出钝痛。
***
报导里的血腥细节比预想中更残酷。30岁的代课教师,三年间利用音乐教室、电脑教室甚至校外教学机会,对五名四到六年级男童犯下17次罪行。最令我背脊发冷的是加害者选择的时机——孩子们参与校外活动本该是最雀跃的时刻,却在异乡旅馆房间里被迫承受信任崩塌的绝望。检方起诉书里那句“学童长期受侵害后放弃抵抗”像块烙铁,在视网膜上烫出焦黑的印记。
车厢广告萤幕正播放著某补习班的宣传片,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与报导中“麻木痛苦”的形容形成诡异叠影。我突然想起上周参观国小美术课时,有个男孩骄傲地向我展示他画的全家福,画纸边缘还细心贴著老师奖励的星星贴纸。那些受害学童是否也曾如此单纯地信任著,将画作交给这个披着教师外衣的魔鬼?
***
握著扶杆的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报导提到法院裁定羁押但未禁见的理由——“仍有与被害人联络方式”“事发后仍能轻松交谈”。这几行字在我脑中自动转译成更可怕的画面:加害者是否持续用温柔话术安抚受害者?是否在侦查期间仍尝试操控孩子们的认知?当司法程序强调“未禁止接见通信是基于…”,那些孩子被迫与伤害自己的对象保持联系时,该承受着怎样的精神凌迟?
列车驶入地下段,隧道灯光在车窗上划出断续的光痕。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无意识地咬著下唇,铁锈味在舌尖漫开。想起两年前参加性平研习时,讲师曾说:“每桩校园性侵案背后,平均有六个以上察觉异状却选择沉默的大人。”那么在这所嘉义国小里,当谢姓代课教师频繁带学童进出音乐教室时,真的没有任何教职员起疑?当孩子出现退缩、抗拒上学等迹象时,是否有人主动拉起防护网?
***
检方具体求刑98年的数字引发另种焦虑。在台湾司法实务中,有期徒刑上限是30年,即便判处多个刑期也会合并执行。这意味着无论求刑98年或50年,实际关押年数差异不大。但当社会大众为“求刑98年”拍手称快时,是否忽略了这种数字游戏对受害家属造成的二度伤害?那些父母看到新闻时,是否会对着计算刑期的算式发愣——17次犯行,5个孩子,换算下来每次伤害仅价值约5.8年?
更令人窒息的是犯罪时间轴。从109年10月到112年4月,整整两年半期间,狼师的恶行如同慢性病毒在校园扩散。这所学校的晨间导护时间照常进行,教室里的消毒作业每日实施,却对最该被防堵的人性病毒毫无防备。我忍不住想像:在某个周末的校园,谢姓教师是否也曾若无其事地参加教师研习,在性平教育课程签到簿上流畅签名?
***
转乘站涌入的人潮暂时中断了思考。身旁中学生书包上挂著的宝可梦吊饰随车身晃动,让我想起去年见过的案例:有个孩子每次被霸凌后,加害者都会给他转蛋玩具作为封口费。那些塑胶公仔后来全被母亲扔进垃圾车,孩子却在咨商时哭着说:“可是我真的喜欢杰尼龟…”加害者永远不会明白,他们夺走的不只是孩子的身体自主权,更是连带摧毁了无数纯真事物的美好意义。
报导末尾提到法院认定“有高度再犯可能”,这让我忆起德国犯罪学家提出的“暗室效应”——性犯罪者就像待在装满诱饵的暗室,一旦尝过打破禁忌的快感,往后每个阴暗角落都可能成为犯罪现场。谢姓教师在台北、台中、苗栗、云林等地旅馆犯案的情节,恰似这理论的血腥注解:当校园已无法满足其欲望,他便将整个台湾变成狩猎版图。
***
捷运报站声响起,我却在座位上蜷缩得更紧。手机萤幕因长时间静止进入休眠模式,漆黑镜面映出自己疲惫的面容。想起近日教育部才刚宣布要加强代理代课教师的资格审查,但这类案件总在事发后才引发制度补破网的讨论。如果每个教育现场的成人都能多问一句“那个老师为什么常单独留孩子下来?”、如果每次校外教学的分房名单都能被严格检视、如果孩子说出“我不喜欢和谢老师独处”时能被当成重大警讯而非童言童语…
车门开启的瞬间,灌入的风带着某种潮溼的气味。我将新闻连结转传给任教学校的辅导主任,附上句:“下周的教师晨会,或许我们该重新检视校园隐蔽空间的管理规范。”走在通往出口的电扶梯上,脑海浮现该案起诉书中某个细节:有受害者用手绘配置图指证犯罪地点。孩子们用稚嫩笔触画下的,何止是音乐教室的平面图?那根本是整个教育体系失能的解剖图。
***
夜幕中的捷运站出口闪著冷白灯光,我站在阶梯顶端回望轨道方向。那些受害学童的人生列车,早在某个看似寻常的课后时分就被强制转辙,驶向谁也无法预料的黑暗隧道。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在震惊与愤怒过后,是该继续滑动手机寻找下一则耸动新闻,还是起身去检查自己所在车厢里,是否有孩子正缩在阴影中发抖?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家族群组传来外甥在合唱比赛得奖的照片。孩子穿着雪白衬衫站在舞台中央,笑容明亮得让人眼眶发热。我长按图片选择“储存到最爱”,同时在心底默默祈祷——但愿所有纯真笑容都能被妥善守护,但愿每间教室都真正成为安全所在,但愿我们今日的痛心疾首,终能化为让明天更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