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zboy (tzboy)
2024-12-09 01:46:17A:最近有些感想...
B:说来听听。
A:要将本我、自我与超我合而为一,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磨练、去碰撞。
B:为何呢?
A:一个人在被保护的环境里,内心里理想的我(超我),其实只是一种憧憬。
而本我与自我在尚未受到社会磨炼时,自己的行为举止会依循着与父母相处的模式。
但不论在书本中、或在学校里,受过教育的我们自然而然会对未来的自己有期许;
这种期许会在出社会后面对生活的碰撞,会发现超我难以实现,进而与现实妥协,
变成连自己都讨厌的大人。
B:我有同感,小时候的我如果看现在的我尽干些什么好事,相信也会唾弃的!
A:所以为了成为自己喜欢的大人,必须在与现实生活碰撞之后,深刻反省,
检讨自己;但这个道理,如鸟巢禅师对白居易说:“三岁小孩也知道,七十老翁行不得”
-知易行难。
B:既名为难,故做不到也很正常。
A:让我说个故事吧:古时候有两位僧人志求佛道,眼前有两条路让他们选择,
一条是‘易行路’,一条是‘难行路’;甲和尚选择易行路,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
但到最后终点站却是‘此路不通’,乙和尚选择难行路,一路上坎坷崎岖,最后
终于了悟佛法真意。
B:所以你要说的是?
A:书中言:“患难中成就真人”,这是走难行路的成果;“享乐中迷失本性”,
这就是走易行路的结果。
B:但人生不就是有苦有甜,才叫人生吗?(意即在为生活打拼之后,犒赏自己一下也是
无可厚非!)
A:嗯!这是人性自然平衡内心, 何仙姑所言:苦后之乐,会更加甘甜。
B:那能说,难行路就是苦,易行路就是甜吗?
A:不是这样子的。难行路其实难行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易行路在于顺从自己的欲望;
古圣先贤是这样解释的。
B:喔!我懂了!所以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样子的人是
有仁德的人。但总觉得这样很压抑...
A:其实可以从佛法的角度切入,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做放逸身心的行为。要从这个角度
切入...
B:所以?
A:所以在一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避免去接触让自己堕落的资讯,主动去接触可以让自己
灵性可以成长的人事物,这样也是一种佛法上的“正精进”;因为能让自己堕落的资讯,
只要好奇心不停止,是没完没了的,除非自己主动停止接触;而让自己灵性成长的资讯,
一直都在那里;这如同有一条路可以回家,但你却选择走另外一条回不了家的路,
这不是路的过错,而是你自己的过错啊!
B:所以你在实行上,成果如何呢?
A:最近发现五体投地的拜佛(大礼拜),身心与境缘可以维持在一个较为正常的频率上。
B:还会犯过错吗?
A:还是会!
B:我倒觉得这样才是人生!没有必要成为仙佛,那压力太大了!
A:当不成仙佛,情有可原;但若失去人格,那可要去地下喝阎王的冻顶铁观音了!
B: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