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六弊

楼主: tzboy (tzboy)   2024-10-01 20:41:36
出处:https://ljmonthly.wct.org.tw/ljmon/article.php?id=1641
第93期:专题研学
论语简说(一)—六言六蔽赏析
品德讲究在好学 不偏不倚自他利
六言遮蔽不受害 正见能令行持中
论语章节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十七,第八章)
消 文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过六个字及其弊端吗?子路回答:还没有听过。孔子说:坐下,我
告诉你。喜好行仁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容易受人愚弄。喜好智慧的人如果不好学
,他的弊端是追求私利放荡耍小聪明。喜好守信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昧于大义容
易伤害自身。喜好正直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易于讽刺他人的过失,不能隐恶扬善
。喜好勇敢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容易乱事。喜好刚强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
是狂妄,言行上容易触犯他人。
释 义
“六言六蔽”
“六言”即仁、智、信、直、勇、刚六字;“六蔽”即愚、荡、贼、绞、乱、狂六种蔽端
,分别对应以上六言。
“言”者,于《论语》中出现多次,各表不同意涵。若作动词,可解作说、谈等,例《论
语》〈学而篇〉第十五章“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若作名词,可解作话,例〈
为政篇〉第二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另〈子路篇〉第十五
章所提及之“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亦可解作字,例〈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六言”之
“言”,即作字讲。
“蔽”者,或作覆障讲,覆蓋光明之义;或作壅蔽讲,隔绝出路之义。两者皆可,皆指使
人不能通达明了事理。
“六言六蔽”是古成语,或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至“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共
六句;或指“六言”及“六蔽”共十二字,而孔子点出“好学”为此章重点。
“居”
“居”作坐字讲,孔子命子路坐下。
古时人席地而坐,先以两膝著席,再以尻(臀部)著足跟。子路见老师问,便直其腰身而
长跪,回答老师,此为礼之表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是喜好,最先点出喜好行仁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愚昧。
以能所观待而言,能蔽为仁,所蔽为好仁之人,蔽为愚。仁,简单讲是想要利益他人。好
仁之人,即喜好利益他人之人,这种人若不好学则会产生愚的弊端,意即容易受人愚弄。
︵中庸〉提到“好学近乎知”,意思是虽然好学不一定有智慧,但智慧一定要从好学来。
《论语》中的“学而知之”,也是在说明学的出路在知。透过好学要知什么呢?知仁的行
相,得仁的方法,仁的功德,不仁的过患,行仁的善巧方便,行仁的时机,行仁的对象是
君子与小人皆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若不明以上内涵,则好仁之人容易成为愚昧之人,是非
善恶不分,行仁反而当傻瓜,甚至被小人利用,害人害己而不自知。
宋襄公便是一个例子。公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而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
王不去救郑国,反派大军直接攻打宋国。宋襄公连忙赶回,与楚军在泓水(于今河南柘城
西北)隔岸对阵。当楚军开始渡河之时,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此时机迎头进攻定能大胜
,但宋襄公说,敌人尚未渡河完毕,若此时进攻,则有损仁义。当楚军全部渡河上岸,正
在摆阵势之时,公子目夷又说,再不动手便会来不及,但宋襄公怕损仁义,坚持待楚军摆
好阵势再打,结果不但宋军大败,连宋襄公也差点死在战场。此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雪庐老人说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亦是愚孝。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知”就是智,能蔽为知,好智之人为所蔽,蔽在荡。乃喜好智慧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
弊端是放荡而无操守。
为何如此?必须要透过好学而知智的功德,不智的过患,智的行相,得智的方法,行智的
时机,且智要在礼和义上讲究,以及知道智是要配合公心发展等。若不知以上重点,则好
智之人容易喜欢耍小聪明,在个人利益追求上十分聪明,觉得自己厉害而不愿受公众道德
规范约束,敢铤而走险,只知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容易放荡不羁而没有操守。
曹操乃好智之人,但一心只图私利,放荡不羁,弄得天下大乱,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此即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雪庐老人说张仪、苏秦都是有知之人,然好事
不作,只图私利,弄得天下大乱。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信”即守信,能蔽为信,好信之人为所蔽,蔽在贼。义为喜好守信的人如果不好学,他
的弊端会贼害事情甚而伤亡自身。
为何如此?必须要透过好学而知道信的行相,信的功德,不信的过患,信的善巧方便,守
信的时机,以及信是要合乎礼、义的信等。若不知以上内涵,则好信之人容易信得不合时
宜,以致贼害其身。
古时有一好信之人,名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至,而洪水至,尾生守信,抱桥
柱不离,结果淹死于水中。只知重然诺,而不明何谓真正的守信,是不学而信之蔽,容易
害人害己。此即“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直”就是正直,诚心诚意,于此处为能蔽,好直之人为所蔽,蔽为绞。义为喜好正直的
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容易绞刺他人,虽似表现正直,但往往得罪人,甚而造成他人
无法弥补的伤害,有伤厚道,不通人情。
为何如此?必须要透过好学而知道直的行相,得直的方法,直的功德,不直的过患,直的
善巧方便,行直的时机,以及直是要合乎礼、义的直。若不知以上重点,则好直之人容易
直得不合时宜,容易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
〈子路篇〉第十八章所记,楚国有一人,其父夺取他人之羊,而其子证之。彰明自己的父
亲之罪,可谓绞到了极处。若在非行直的时机行直,非但不直,反而流于阴险苛薄。此即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勇”就是勇敢,即很有执行力,于此处为能蔽,好直之人为所蔽,蔽为乱。此句义为喜
好勇敢的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容易造成乱象。
为何如此?必须要透过好学而知道勇的行相,得勇的方法,勇的功德,不勇的过患,勇的
善巧方便,行勇的时机,以及勇是要合乎礼和义的勇等。若不知以上原则,则好勇之人容
易好勇斗狠,不经商量,不按程序和名分就去做事,以致所做的事不合时机,错乱规矩,
而造成社会的乱象。
秦武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武王四年(公元前三0七年),他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
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秦武王身为人君,不看时机
、场合、名分,表现自己的勇敢,导致国家突然失去国君,陷国家于乱。此即“好勇不好
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刚”的行相有二。一者,寡欲,例〈公冶长篇〉第十一章,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
: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二者,无畏,从寡欲发展而来。刚为能蔽,好刚之人为
所蔽,蔽为狂。义为寡欲无畏之人如果不好学,他的弊端是狂妄,容易抵触他人。
为何如此?必须要透过好学而知道刚的行相,得刚的方法,刚的功德,不刚的过患,刚的
善巧方便,行刚的时机,以及刚是要合乎礼和义的刚等。好刚之人于人无求,若不知以上
内涵,则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量,以致言语行为不能恰到好处,容易偏于刚强而抵触他
人。
昔日子路初遇夫子时,头上戴着雄鸡冠,脖子上戴着野猪牙齿,而腰间再佩挂著公猪皮装
饰的宝剑,在夫子面前舞剑。舞罢对夫子说,古时的君子没有不佩剑以自卫的吗?夫子也
应学剑习武以继承先业。当时子路呈现的就是一付“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的形象。后
经孔子设礼稍稍诱之,便马上换下戎服,委质愿为圣门弟子,后更成为大贤,位列孔门十
哲政事科。
喜好仁、智、信、直、勇、刚六者,皆是好德之人,但如果只是喜好此六种内涵,
而不透过好学知道其中的事与理,便无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从而造成各自的弊端,
所以孔子点出好学来作为成就六言遮止六蔽的重点。
〔心得〕
好直之人,虽也是好德之人,但若不知道“直”跟佛家的“戒”一样,在遇到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有着〔变通〕与〔伸缩〕的运用,则容易伤人伤己;
夫子言〔绞〕,是言其严重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