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恨的烦恼

楼主: hilifeman (浪迹天涯)   2022-08-28 03:21:37
南海古佛 降
二○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岁次庚子年十月初七日
诗曰:
田舍蒙童问太翁 人生诸事几从容
韶光已化轻烟去 唯叹未曾觅道踪
圣示:吾今日降著:“远离烦恼的生活”
第三章 烦恼的种类
第四节 嗔恨
心对对象有厌恶感或排斥感、抗拒感,就叫做嗔。除了明显的生气、
愤怒、憎恨,还包括内在的紧张、担心、忧愁等。
嗔与贪是完全相反的。贪是心黏着对象,或想要得到、拥有对象。
而嗔是心排斥对象,抗拒对象,甚至想要毁掉对象。
由于每一个人先天宿世业力,和后天生活成长背景不同,所以在观念上、
行为上、言语上,没有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是很正常的,例如:
在行为上,有的人知书达礼、文雅详妍,有的人粗鄙庸俗、举止唐突。
在言语上,有的人喋喋不休、贫嘴薄舌,有的人拙于辞令、好讲道德。
在知识上,有的人见多识广、满腹经纶,有的人坐井观天、愚昧无知。
在体力上,有的人强健能干,有的人孱弱单薄。
于此情形下,工作在一起或相处在一起时,必然会有意见相左,
或产生摩擦、冲突的现象。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当将心比心,相互宽恕,
维持祥和的磁场,才不会在日积月累后转为敌意与仇恨。
昔时,在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因
法喜而口诵偈言,赞叹佛陀。
一天,这位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
其妻又顺口说:“南无佛”来赞叹佛陀,此话立即激怒了她的丈夫。
隔天,婆罗门便去找佛陀,并藉提问来诘难佛陀,羞辱佛陀。
他问说:
“如果想要生活安祥,应该杀死什么?如果想要生
活幸福,应该杀死什么?”
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如果想要安祥、幸福的生活,就要去除愤怒。
诸佛和阿罗汉欢喜并且赞叹能止息愤怒的人。”
佛陀的回答,触动了这婆罗门心灵深处的道根,
于是出家为比丘,后来并证得阿罗汉果。
此位婆罗门的弟弟听闻兄长出家的消息后,异常愤怒,
他也直接去精舍要辱骂佛陀,但佛陀心平气和听完他的情绪发泄后,反问他:
“婆罗门,假如你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粒米未进、滴水不沾
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人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试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呢?”
婆罗门想也没想就回答说:“自然还是归他自己。”
佛陀接着说:
“相同的道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
婆罗门听完之后,诚服于佛陀的睿智,也因此出家为比丘,后来亦证得阿罗汉果。
一个人只要嗔心一生起之后,就会马上感受到苦,因为第一个遭受到嗔怒后果的人
,正是嗔怒者本人。不论什么时候对别人嗔怒,当下自己就先受苦。而
且,别人生气我们看到了就不舒服,所以为何我们要对别人生气?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智慧,国家、会就能祥和、富裕,何乐而不为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