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参加了程式检定,
一次写对了四题,
而昨天终于看到了当天的成绩分布:
六题 0人
五题 0人
四题 1人
三题 0人
二题 2人
零题 1人
这次的检定比去年少了超级多人,
不过去年最多也是只有1人写对了四题。
我是写完四题后,
看时间差不多三点,
就决定去上瑜伽课而不写了。
今天去系办问了,
系办右边的姐姐听到我一次通过四题,
就跟我说有达到毕业门槛,可以不用再报名程式检定了。
晚上上共学班前,
先去师培中心问了关于这学期“试教”的问题,
确认任课老师不需要去现场看试教。
师培右边的姐姐还顺便问了我:
“你之前是读数学系?”
我:“会计系。”
“我们学校的会计系?”
我:“对。”
“会计系毕业读资工研究所?这样转很大欸!
所以你边准备论文边准备考试?你什么时候要毕业?”
我:“今年。
就一件一件事情解决,
像我们系上有毕业门槛要通过程式检定,我最近才刚通过。”
我也觉得事情好多,而且好像很难,
可是每件事我认为我都能够好好解决,
最重要的是,
我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并且一步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步调去做,
只要开始做了,
就一定可以做到基本或以上的程度。
就程式检定来说,
我是硕班才从完全没碰过程式开始自学,
我体会到一开始还“跨不过去”的挫折感,
知道不能在一开始就做太复杂的题目(像是CPE)。
不断记了又忘、忘了又记,
才终于抓住了写程式的感觉。
但不是只有靠我自己,
而是我的“老师”要我在遇到问题时,
试着去画出流程图。
我很感谢那位在我学习上的老师,我的某位硕班学长,
让我终于找到自己写程式、练程式的步调,
甚至在程式检定的前几天,
我几乎每天都很认真在解题,
解到半夜都不太会想睡觉的那种。
师培右边的姐姐问我:“你是喜欢资工吗?”
我只回答:“有兴趣想试试看。”
当初完完全全没有想到会突然走进“当老师”这条路。
或许我很不“资工”,
可是我很想让每个想放弃写程式的孩子知道:
“我在不久以前还是跟你们很接近的。”
最近观课看到学生靠自己努力在错误中尝试,
在努力不问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写出了“能跑出老师要的结果的程式”,
觉得很替他们感到开心,
因为我深深知道debug成功后的那个感觉。
也许我无法教太多太难的内容,
可是我从一开始教学的目标就是,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比起艰涩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
尽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好今天在共学班练习的两题问答题分别是:
“没有任何孩子落后法”和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指个人对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
自我效能与个人所拥有的技能无关,
而与所拥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断有关。
作为一种对自己所拥有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决定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反应。
高度自我效能的人,
能够增加个人与整体的成就与利益;
将困难的任务挑战当作磨练,
而非视为应该避免的威胁,
并且确保自己能够掌握它。
面临失败,
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
或是缺乏应该可以习得的知识或技能,
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抱持高度自我效能观点能促进个人成就,
减低压力并避免沮丧的情绪。
相反地,
低度自我效能的人面对困难的任务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先考虑自身的缺点与将面临到的阻碍,
详列出各种可能导致负面结果,
而非思考克服或成功的方法。
面对失败,
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以克服所有导致失败的负面因素,
进而倾向放弃并减少努力。
低度自我效能的人更容易感到压力、无力感与沮丧。
可能我前面写的内容会比较让人觉得我是自我效能高的人,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我对数学相关学科的反应一向比较慢些,
因此在一开始练程式的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数学问题而导致自我怀疑,
尤其是在请教学长之后,
更是会觉得:
“为什么他想得到这样的作法?
为什么我就是想不到?”
刚开始练题目总是会花上很多时间,
而且卡住很久的时候,
真的相当挫折。
每次当我自我怀疑的时候,
我就会去Google:
“数学不好适合写程式吗?”之类的关键字,
希望能够看到有数学不好的人,
能够分享自己怎么把程式练起来的心路历程。
当我这次通过程式检定,一次写对四题后,
我想到这短短没几天把程式练上手的过程,
都觉得这或许能称作“数学白痴的奇蹟”了。
有些人会认为写程式不需要数学好,
但我的学长总是告诉我写程式就是要有数学脑、逻辑脑。
而我自己的体悟是,
即便数学不是很好,
甚至是忘得差不多了,
在练题目的过程中总是会有数学题逼着自己去复习。
很多题目都充斥着数学的先备知识,
题目的设计就是默认你都懂那些数学了,
虽然有些题目会很好心地示范给你看它是怎么计算的(例如最大公因子GCD),
但我认为“自己去想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学长总是能够一看完题目就知道题目想要考的是什么,
也能够判别出题目的难易度。
当强者不知道你的问题点在哪里时,
那种感觉是很无助的,
也只能靠自己慢慢去磨。
就算今天别人告诉你能够怎么做,
如果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想到的话,
它永远也不会是自己的,
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问题时,
很可能还是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
花时间好好静下来去想,
确定自己每一步都知道在做些什么。
在思考的过程中,
其实都是在跟自己对话,
也就是在加深自己的印象。
我很容易犯的错误是,
陷在同样的思维里而走不出去,
在debug时很容易看不到“自己压根没想到的地方”。
所以后来在练题目的时候,
若是真的卡了很久找不出问题时,
我才会请我的学长帮我看看问题在哪。
重点是,
学长不能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
而是用引导的方式让我“自己想到”。
这样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
才会比较容易记得自己的思考过程,
而比较不会忘记要怎么做。
我现在在观课的过程,
看到学生遇到问题时,
也都尽可能用“提点”的方式。
我觉得写程式真的不能让自己太挫折,
要有正向的心态,
“没有人是笨到没办法写程式的”。
像我观察到学生在练习Scratch遇到问题时,
他会选择用“他知道的方法”去尝试。
不知道要怎么用“重复结构”时,
就先慢慢一步一步去做、去跑跑看。
这样的过程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对初学者来说,
建立信心、愿意不断去思考是很重要的,
“即使过程看起来用了很笨的方法,
但至少结果是正确的”。
实习学校的老师总是会跟同学说:
“过程不一定要跟课本一样,
只要结果是一样的就可以了。”
虽然在错误中不断debug很辛苦,
但送出后是“AC”的感觉真的很爽快!
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花整个半夜在debug。
虽然未来是不是会成为教程式的老师还是个未知,
但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自己不要忘记,
我曾经和这些学生是如此接近,
甚至,
我可能比他们的程度还差,
但是,
我很努力地慢慢去想了,
对,
我总是要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去想,
因为我没办法那么快反应过来,
而正因为如此,
我才在慢慢去想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能够越写越快了。
虽然在写程式的过程中,
我常常会漏东漏西的,
但只要整体的逻辑架构是对的,
总是能够把所有bug改掉,
最后得到“AC”的!
我比较幸运的是,
我有学长可以问,
所以可以有那么一个人提点我,
让我去看到“自己未曾看到的地方”。
我希望自己的教学也能够是充满“引导”的。
我没办法想得很快,
所以我知道一定要留充分时间好好去想才行。
希望自己即将到来的“试教”能够顺利。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很重要!
对了,
为什么说我其实并不算是自我效能高的人呢?
因为在这么多事情环绕之下,
正常人都会觉得很有压力吧?
我不是觉得我很厉害,一定能够全部解决,
而是一件一件慢慢来。
程式检定只要努力练习,一定会从里面出到题目,
所以我就开始挑题目练习,
这次很幸运的是,
六题题目中我就看过了四题,
虽然其中一题看过的是我不太会写而在学长的建议下直接放弃的,
但我想说的是,
多花时间去想就一定有办法解决的。
程式检定的毕业门槛问题解决后,
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教检跟论文口试了。
我给自己灌输的想法是,
教检只要平均60分就能通过了,
花更多的时间其实没太大的意义,
不需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毕竟平均60并不会太难。
而论文的部分,
其实本来很想等教检考完再认真处理,
但这样会造成我无法好好待在实验室(因为很可能会被老师关心进度),
因此循序渐进的方式就跟写程式差不多,
“先从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开始做”。
毕竟做不到的部分担心再多也是白搭。
其实最后我想到的还是一句老话:
“慢慢来,比较快。”
不需要去担心自己比别人笨、想得速度比别人慢,
又或是进度落后别人很多什么的,
只要照着自己认为“舒适”的步调去做,
慢慢来其实就能够做得到的。
写程式若不是为了竞赛,
送出错误被系统加了时间数又如何?
只要能够debug出来,
送出再多次的错误都无所谓,
只要最后一次的结果是“AC”就够了。
我想,
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哲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