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1 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楼主: opm (活着堆好积木)   2018-05-26 20:02:37
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三衣,现在称为袈裟,佛书上的解释,说三衣者,佛制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
故称三衣。大者称僧伽梨Samghati,译为众聚时衣,由九条布缝起来,是大众集合时
的礼服,为授戒、说戒等重要场合穿着;中者名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为上衣,
又称覆左肩衣,由七条横割截之布帛缝制而成,这是作法事入众时所穿的外衣;小者
名安陀会衣Antarvasaka,译为中着衣、内衣、里衣,由五条布帛缝成长方形,是出
家人平常起居、劳动时穿的,故又称“作务衣”。
事实上,若探讨这三衣的起源,这本是印度古代贱民的衣服,说是衣服,其实只是大
小不等的三块布。印度古代穷人,求一块完整的布亦不可得,那就拿许多碎布缝缀起
来。印度气候炎热,平常用小的一块裹住下体,所以叫里衣;天冷时,上身再披一块
中的。另有一块大的,夜晚睡觉时盖在身上,叫做卧具;白天折叠起来当坐垫,又叫
敷具。释迦牟尼时代的外道沙门集团,全是用这种布做衣服,佛教的比丘也不例外,
后来就演变成僧侣专用的法衣了。
瓦钵,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略称,是出家人盛饭的食器,称为“应量器”。佛制,
比丘的应量器有两种,一者铁制,一者陶制,即所谓瓦钵,而不得使用木制,亦不得
用鲜艳的颜色。大小容量,则按各人食量而定,分为上中下三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