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记 (34) 克服孤独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6-08-07 10:38:15
  最近拜读了曾昭旭老师探讨“恐怖攻击”的一系列文章,获益良
多。文中指出恐怖攻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孤单,与人连结的愿望
被西方细密分工、严谨运作的体制所阻断。进一步说,其实孤独本来
就是生而为人的宿命。孤独来自于人的有限性,人的心灵虽然无限,
可以和别人连结;但人的身体则属于有限,经常与别人互相对立、排
斥。如果人是纯心灵的存在,直接心心相印,就不会有种种误解;但
正因为人除了心灵,还有肉身形躯,每个人抱持不同的想法、感受、
需求,彼此不能相知;即使相知,也只是片刻的会心,终究必须回到
各自的世界。因为人做为个体而存在,所以人必然是孤独的。基督教
认为人有原罪,佛教认为人有根本烦恼,或许也可以将这种孤独称为
“根本孤独”。
  以上的说法似乎有些悲观,如果人必然是孤独的,人岂不是没有
希望了?其实也未必如此,孤独虽然不能取消,正如人做为个体不能
取消,但我们面对孤独的态度和做法则可以改变。如此人就可以在接
纳孤独的前提下,转化它、超越它,赋予它新的意义。人容易犯下的
错误就是顺着外求的习气,以为只要追求名利权位,成为体制运作下
的赢家、胜利组,就可以摆脱孤独。但仍然是以“角色扮演”的身分
与别人互动,而非真实的情感连结;彼此都是以名次、头衔、收入乃
至政党、种族、宗教等量化、有限的条件来看人,久了只会日益空虚
、麻木、疏离,故并不是处理孤独的好方法。
  儒家如何面对孤独?我想还是要回到“真诚”这一点上,真诚又
包含自我与爱两面,以《论语》言之,便是忠恕之道。忠恕又可以转
说为忠信、敬恕。忠是尽己,不是忠于外在的权威或体制,而是忠于
良心,凡事拿出真心诚意,诚恳、踏实、努力去做。敬依照朱子的解
释是“主一”,做任何事就一心专注在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亦是认
真慎重之意。如果当下每一刻都能够秉持忠、敬的态度去实践,其结
果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或如孟子说
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尽心下)可欲
是忠于良心,有诸己是落实实践。每天学习成长,时时刻刻过得无愧
于心、充实饱满,体会到意义感、价值感,孤独带来的烦恼、苦痛也
就自然消失了。
  恕是推己。忠于良心是每个人靠自己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述而);但要去爱人、与人交流,就不是光靠自己可以
做到的,因为别人和我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由意志。所以要和
人交流,就必须观察时机、场合及对方的意愿,天时、地利、人和三
者齐备才行。且不只如此,双方要能顺利沟通,还得找到彼此的交集
、共鸣才行;如果我的说话内容或方式,对方不感兴趣或听不懂,互
动就进行不了,反之亦然。这就要靠“将心比心”的工夫,深入了解
对方的经历、想法、感受、需求,从中找出与自己有交集之处。孔子
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之意。要符
合上述要求并不容易,所以爱人也只能随缘而不能强求。倘若机缘恰
当,自身又有足够的修为,人际关系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这种幸福感、快乐感就足以
克服孤独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