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2

楼主: jses1   2014-06-09 14:17:53
接续上篇的内容...
认识社交焦虑症
精神科医生在做临床诊断时,经常使用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The Di-
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IV])
,虽然这个分类系统不算完善,但是诊断工作仍很重要,这么做的理由有好几个。因为某
个毛病如果不给一个名称,我们就无法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也无法找出治疗方法。而在现
实层面,病患到精神科看病如果未能诊断出病名,就没有办法得到健保给付。
且让我们来看在临床诊断上,社交焦虑症一定会碰到的特殊标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
手册第四版》说,得到这种毛病的病患会:
‧对于可能会遭遇到困窘或拒绝的社交场合,呈现出明显且持续的恐惧
‧对于担心害怕的社交场合,会立即感受到焦躁的生理反应
‧明白自己这样的恐惧十分严重,但又无力应付
‧经常回避这种恐怖的社交场合──不惜任何代价
某些人只会害怕一个或少数几个社交场合──上台演讲是最常见的例子──这样的毛病被
归类为一种独特或抽离的社交焦虑症。相形之下,概括性的社交焦虑症则是指一个人害怕
且回避许多种社交场合,甚至是大部分的社交场合。
一旦符合了社交焦虑症的这些基本的诊断标准,个别的症状也可能变来变去,但大体上可
分三类:认知或精神上的症状(你所想的);生理反应(身体的感受);以及行为的规避
(你所做的)。让我们来看这三个领域的细节:
精神的苦恼
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为负面的思绪所苦,老在担心自己的下述情况:
‧我看起来还好吗?
‧我的穿着得体吗?
‧我到时该讲些什么?
‧我是否看起来很蠢或让人觉得很乏味?
‧要是人家不喜欢我,怎么办?
‧要是人家发现我很紧张,怎么办?
‧要是人家觉得我这个人太闷不吭声,怎么办?
社交焦虑患者最担心的是遭到别人的拒绝或不认可,他们会察看任何能够印证自己负面期
待的迹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乔治经常在工作地点的休息室见到一名女子,而他鼓
起勇气要跟这名女子搭讪,话题事先已经想好了,是那种比较中性,诸如最近天气很好啊
之类的。当乔治开口时,那女的似乎够友善,但中途却数度打呵欠。乔治勉强结束这次谈
话,当他回到办公桌坐下时,却为刚才的表现痛责自己,他怪自己说:我怎么如此笨,笨
到去谈天气?谁听了都会不耐烦,难怪她会打呵欠,她一定认为我是个十足的白痴。那女
的打呵欠可能有别的原因,但乔治不那样想;因为他的恐惧和忆想,整个情况遂被扭曲了
。其实那女的会打呵欠可能她晚起了,但乔治根本不去考虑这个。
生理的苦闷
许多人不了解,生理的不适也会伴随社交焦虑而来。例如,有的人会因某种社交处境而恐
慌,感到一阵迅速猛烈的恐惧和焦虑,还伴随了下述生理状况中的几种或全部:呼吸短促
、胸口气闷或疼痛、心跳加速、脸红或麻木、恶心、腹泻、晕眩、颤抖以及盗汗。恐慌通
常来势汹汹,在五至二十分钟之内达到最高峰,然后消褪下来。我们也常听说有些人的恐
慌持续的更久些,但这很可能是后续的感觉余波荡漾,像是残存的焦虑以及对生理感受更
加敏感,而不是社交焦虑本身。
许多人的情况其实是社交焦虑症,但却误判为恐慌症(panic disorder)──这样的认知
很重要。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明了根本的恐惧何在。例如恐慌症,当事人害怕的是恐慌
本身,通常觉得自己仿佛会在如此的情况下死了似的。而社交恐惧症,害怕集中在自己可
能会惊慌失措,从而下不了台。话虽如此,大家要记住:有些人的情况是恐慌与社交焦虑
俱存的。本书附录“并存问题的认识与因应”,对这种情况有更详细的解说。
有社交焦虑的人,并非每个都会经历全面性恐慌,而是某些人会格外受到特定生理状况的
困扰,注意力也专注在那上头。最常见的情况是脸红、流汗和颤抖。例如,派蒂在他人面
前拿起刀叉或一杯水时,无时不在担心自己的手会不由自主的发抖而被人发现。其实她的
手的确会微微发抖,却因焦虑而益形恶化。只要可能,她都会避免在别人面前吃喝,所以
老是在想新的借口,借故不跟同事们一起吃饭,只在办公室自己的隔间里单独的吃。如果
人家看到我发抖,他们就会发现我有多么紧张,多么害怕。
派蒂心想同事一定认为她很古怪,这样的想法遂令她在跟同事相处时更觉得不安。她认为
唯有控制住手会发抖的毛病,社交焦虑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同样的,容易脸红的人也
常常认为这是他们主要的问题,必须尽一切努力来矫正这样的生理“缺陷”──有些人甚
至去动手术。
不管当事人是哪一种特殊的生理症状,焦虑本身便是不愉快的。一个人的身体老处在警戒
的状态便会出问题,造成长期的疲劳、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回避的恶害
回避痛苦和折磨是人类本性,从演化的观点来看,碰到危险状况,我们随时都战战兢兢,
非战即逃。也就难怪,身受社交焦虑之苦的人对于会造成伤害的情境,不是加以回避,就
是痛苦忍受。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从不参加聚会,或是上馆子用餐;也许他们没有朋友,很
少朋友;也许他们没有亲密关系;也许他们被学校退学,或者屈就于不能发挥所长的工作
。我总以为不管会遇到任何事,我都会撑得过,但最后却往往是编个借口,半途而废。我
觉得自己很虚伪。
逃避会有什么后果,自然要看当事人及其焦虑的严重性而定。尽管所有的个案,因为恐惧
,所能有个选择并不多,他们的选择根据的是心理安适与否,而不在于是否真的想这么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