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林斯谚《笛卡儿的恶魔》

楼主: Addidas (天堂 地狱 一线间)   2025-08-12 21:36:43
网页好读版:https://vocus.cc/article/688775a2fd897800014984af
欺骗的不只是感官而已,还有读者认知框架—《笛卡儿的恶魔》
〈笛卡儿的恶魔〉
在层层递回的催眠与梦境中,使主角分不清虚实的疆界,“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是他人眼中的一种投影,抑或是恶魔操控的傀儡?关于记忆及从前所感知的一切若是虚构
的,则无绝对性证据可以否定这种造假可能,也无法客观地进行验证,成为怀疑主义的一
种哲思。同样的概念在很多作品中都已呈现过,像是《绝地再生》、《骇客任务》、《全
面启动》等,甚至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中国历史上的庄周梦蝶事件。哲学教授林若平借由有
趣的催眠实验及“植入”脑中的概念,间接影响受试者开始怀疑起经历的种种,提供了多
样性的解释空间,亦符合侦探在各种线索间抽丝剥茧,只不过这次的主题是自身存在的假
设。徐嘉泽的《鬼计》中,也有大量使用催眠与解析来侦破案件,但不会像机械降神成为
后设作品,而是巧妙的与故事结合。掩卷后,余韵漫过心头思忖起“自己”在世界中的定
位,不禁莞尔。
〈梦泽居事件〉
是运用了在推理小说中,有人敬谢不敏,有人暗度陈仓,有人嗤之以鼻的一种写作技法—
叙述性诡计。这种模式可以将读者的思维囿限在设定好框架内,比如很粗浅的隐瞒性别(
暱称、同名、双胞胎)、关键的伏笔刻意回避不谈(不完全密室、无法事前得知的行为、
时空背景在虚拟世界导致物理法则不同等),到不可靠的叙事者(扮演引导故事进行的人
自己是犯人却撒谎),但这些都是作者借由书中角色撑起的谜团无可厚非。阅读作中作的
书信或倒叙法可以确切知道当下的时间序,来思考不在场证明;倘若,作者有心要欺骗读
者,而在章回之间布局呢?这一点就难以防范了。如果每一层的核心故事都有更外围的架
构包裹着,那永远都是后者有最大的解释权,这篇故事留有不少关键伏笔,推理过程也饶
富兴味,在有瑕疵但逻辑可行的推理前,读者差点被说服又被打脸,增添不少翻转的意外
性。其实有个偷吃步的辩证方式就是把嫌疑人都列为共犯,就可无视很多本不可能实现的
杀人伎俩及灭证手法,但这却是很拙劣的解释。这篇不仅指出了视野狭隘一直在死胡同里
打转的盲点外,还刻意显露各种陷阱故意让读者朝该方向推理,掩盖不露面叙事者存在的
可能。《冰菓》中〈万人的死角〉、《第八位侦探》中〈白色谋杀〉主述者同时也兼具共
犯身分,堂而皇之的欺骗读者。
〈林若平的推理擂台〉
除了有趣的数学及暗号破解外,还埋了不少自己作品的梗在其中。很多谜底并不是先入为
主的在解答的框架内,比如下一个被害者不见得有被害者、找寻作品名称不见得列在题目
中等。笔者想到研究所时期计算题“求值”的题目,不是大学以前的“单一数值”解答,
而是在所有可能假设下的“极值”均须分别列出,或是“区间值”,亦即给予一个公式描
述其涵盖范围,甚至要跳出思考框架定义其为“无限平面”、“完美球体”等。所以本篇
的决胜关键致敬了福尔摩斯的名言,令读者像现场观众一样经历了一场心惊动魄的脑力竞
赛。危机解除后,冷静思考犯人的动机,以及各方的证词后,真相就昭然若揭了。
〈第五大道谋杀案〉
是奠基在真实犯罪故事中的情节,借由课堂上提供的线索一一破解,这涉及到了面对开放
式解答及需要拾遗补缺难以验证真伪时,最佳解释理论的必要性。现实中,常有科学逻辑
无法解释的命案,成为悬案束之高阁;虚构小说中,也会有作者没有想好解答就直接设定
谜团的例子,所以无法通过推理归结出结果,硬要剑走偏锋塞一个解释就会变成海龟汤那
般吊诡离奇。这篇复合消失的凶器与如何制造密室,从动机考量会出现伪装自杀及蓄意谋
杀的矛盾冲突,从共犯考量会出现先射箭后画靶的确认偏误,从科学角度验证都是不争的
客观事实,所以破解只能从主观臆测的方式拆解—法医报告。
笔者这边分享一个案件[1]:2010年9月16日路易斯安那州一位天然气商人陈尸旅馆密室内,
脏器严重破损,现场未留有凶器,困扰警方多时,过于相信法医的钝器殴打谋杀说就陷入
了锚定效应迟未能破案,私家侦探的介入及法医的认错,才还原了当时现场的情境,果然
还是要靠旁观者清才能看出端倪。探案的独立小组、专家证人、鉴识单位、第二意见都是
为了避免陈见,为发掘真相所作出的异中求同[2]。
〈雨衣杀手〉
是时近效应的错误认知造成的误会。推理研究社的成员线下初次聚会,因一桩尚未侦破的
雨衣杀手搞得人心惶惶,社长还提出了瞥见凶手且可能就在成员之中的假设而被盯上。不
及说出口的“死前留言”让莉莉在命悬一线之时还得躲避凶手的追缉,霎时间所有滞留现
场的成员怎看都形迹可疑。莉莉回想成员ID可替换成不同语言的解读有像《香江神探福迩
,字摩斯》中〈血字究祕〉,幸而偶遇林若平解囊相助,才得以识破“凶手”的伪装,情
节兼顾台湾本土的趣味性及逻辑性,也把前后因果关系与动机处理得很好。要说是安乐椅
神探也不为过,顺道带出角色移师台北,现代警察如果能神机妙算、铁口直断就好了。
〈樱桃之夜〉
是谁偷吃了蛋糕上的樱桃?彰显林若平童年时期就展现明察秋毫的能力,自始至终主角一
直是被讨论的核心,人却无法亲临现场,日常解谜类似米泽穗信的〈小市民系列〉。在紧
锣密鼓的犯罪事件与绞尽脑汁的破解谜案后,伴随轻松愉快的豆知识与不为人知的淘气样
收尾,可以让读者更贴近这位类似汤川学角色的哲学教授林若平侦探。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谜还需造谜人,《笛卡儿的恶魔》用缜密的思考辩证,享受泅泳在逻辑之海的喜悦。
跳出框架外的推理、出乎意外却又合理的解答是作者的拿手本事,《笛卡儿的恶魔》
入选2024德国法兰克福书展、2025韩国首尔书展台湾主题国馆选书及文化黑潮之拓展台流
文本外译Books from Taiwan (BFT)2.0 计画 文学/非文学类亚洲专刊!意犹未尽的读者
可继续阅读《羽球场的亡灵》。
[1]
https://www.vanityfair.com/culture/2013/05/true-crime-elegante-hotel-texas-murder
[2] https://reurl.cc/zqYNm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