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跟预期的不大一样,但是并不会很失望。
先说我本来就不是因为推理来看这本,而是因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才看的。
这本书分成五个短篇,每一个短篇是不同的年份,最早的是2002年,最晚的是2018年,前
后横跨16年,主角是同一个人,我是想看主角各阶段的变化才看这本的。
一般来说,都是写成系列作后,才会对侦探感到好奇,然后由读者拼凑出侦探的人生轨迹
才对。想要由一本就交代掉,算是我个人想吃速食。
以结果来说,期待并没有被满足。这边要先说一下主角榊原绿的特质,就是书里面所谓的
喜欢窥探“人性”,这实在是很不精确的形容,主角喜欢的其实是对方以为不会被发现的
秘密被揭穿的那一刻,当下所露出的表情,她为此着迷,认为这就是窥见“人性”。
那为什么没有满足呢?五个短篇里面,第一个是主角特质的萌芽,第二个、第三个是深入
,第四个是反省,最后第五个是接受。前三个像是可以连成直线的点,后两个是转折,但
是怎么转过去的就没有交代了。可以说如果之后有发展成系列作的话,那在第三个、第四
个短篇之间,及第四个、第五个短篇之间是可以再安排故事的。
五个短篇里面我推荐第三个和第五个。第四个短篇有得奖,不过比起推理,亮点应该是指
挥家的故事,作者写指挥家怎么诠释交响乐,以及听众如何评价指挥家的演出,就像是在
看乐评一样。第二个短篇写的是调香师,也是相当特殊的职业,算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地方
吧。
而“侦探”则是贯穿本书的职业,我认为故事里面有涉及到类似“伦理”的问题,就是侦
探厘清真相后,如果揭发真相会造成伤害,该不该这么做呢?以本书来说,学生时期的主
角、身为事务所一员的主角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就我个人而言,觉得主角后来可以躲在委
托、事务所评价后面,回避掉“伦理”问题,还是满佩服的。(当然也可能那才是专业人
士应该具备的伦理)
“侦探的伦理”,也是一个可以和其他推理小说参照的议题。印象中是东野圭吾的《毕业
》,当初看解说的时候,解说特别把加贺和恩师的对话场景抓出来谈,那也是涉及到“侦
探的伦理”。加贺恭一郎,未来的日本警察,那是他第一个事件。
当然每一个侦探或许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这本书最后一个短篇,主角对初出茅庐的后辈
说“这个世界上最好有不同类型的侦探”,对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毕竟闪耀在
推理史上的,除了谜题,就是风格各异的名侦探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