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凶手也在等雪停 小失望心得

楼主: kenshin078 (Esther)   2017-07-24 12:59:39
***有描述部分情节,无提及结尾和谜底,请自行斟酌。***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取得颇有诗意,上市时的广告文宣强调绝版70年后重新上市,很快就吸
引我的注意力~ (厌恶自己为何这么容易被广告吸引XD))
加上我是本格古典推理迷,克莉丝蒂的作品是我心中的经典,一看到书腰上将本作拿来和
《东方快车谋杀案》相提并论,又是80年前的英国作品(1937年出版),便觉得非拜读不
可。
本作原文书名叫《Mystery in White》,副标是“A Christmas Crime Story”,就猜得
到书中时节是圣诞节,书封也确实设计得很有圣诞夜的气氛,雪纷飞的夜晚里,白色大地
座落了几户红砖小屋,一排脚印在雪地里特别显眼。让我想到怎么不在圣诞节前夕出版呢
XD 肯定很应景吧!
剧情描述在某个下著暴风雪的圣诞夜,一列火车因恶劣的天候不得不半路停驶,复驶时间
未定。其中一列车厢内的数名乘客不愿在火车上受困一整晚,决定冒着暴风雪步行至下一
站。没想到狂风暴雪使他们迷失方向,寸步难行。就在进退维谷时,他们遇到了一幢透著
温暖灯光的小屋,虽敲了门,却迟迟无人应门。
其中一人试着开门,意外发现门没上锁,顾不得礼节,一行人自行进屋躲避风雪。屋内的
壁炉生着火,桌上泡著茶,却遍寻不著半个人影。众人虽庆幸得救了,却对身处的这栋无
人小屋怀着不安,此时又有两个男人进屋,自称也是为了躲避风雪而来,同时告诉众人,
列车上发生了一起命案。命案与空屋似有关联,聚集的屋内的乘客素昧平生,各怀心思,
此时只能携手合作调查真相……
故事背景是很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有趣之处是实际的命案现场发生在另一处的火车上
,所以感觉上又结合了〝行使中的列车〞模式,只是绝大多数的戏份在空屋上,火车场景
不多。
主要的谜团就集中在列车命案和无人之空屋,但不是暴风雪山庄常见的密室杀人或连续杀
人,免担心会太公式化。
谜题的设计和谜底揭发都符合现实,虽说揭发真相时没有太大的惊艳,倒也没有什么突兀
之处,所以单就谜题设计和解谜而言,算是合情合理。
不过书中前半部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众人在雪地、空屋中探索以及互动(像是把妹…),谋
杀案在中段才正式登场,所以节奏并不明快,老实说前半段我觉得颇闷。
加上登场角色很多,可是性格称不上立体生动讨喜,初期一直搞不清谁是谁XD 要一直往
前翻,也是增加不耐烦的因素之一。
再来是寻找线索和推理的部份,跟读者分享的线索没有很多,其中某个角色一直〝疑似〞
遇到灵异事件,搞得好像是透过看到鬼来提供推理灵感似的XD 这点也让我觉得很作弊XD
至于为何标题会写失望……我觉得主要跟文笔和翻译有关XD
作者那种不着边际、琐碎、流水帐式的写法,很难让我专心看下去,有一种读不到重点的
感觉,而且有很多不太重要的桥段…如果省略的话,应该可以更经简易懂一点XD 像是我
个人就不是很懂一直在描述书中男性把妹场景的必要性?(书中女性角色都被描写为是美
女,其他男性角色则被描写为对这些美女虎视眈眈的态度)跟解谜一点关系也没有……
然后其中一个女性角色的日记篇幅,也很琐碎,作者藉她的笔穿插在章节之中叙事,只觉
得更流水帐,读她的日记时特别感到不耐烦XD
再来是翻译,这位译者在翻对话时,白话到我很不习惯,尤其这是80年前的作品,我以为
对话不应该这么白话?
像是:“整个就迷路了”“他在列车上真是大讲特讲”“你讲啊你!”“就只会出一张嘴
叫叫叫叫”
诸如此类,差点以为自己在看ptt?
但除了对话之外,偏偏其他叙事句,浅词用字又不知为何,读起来不太流畅,又像是太过
文言,又很不像中文,像英文直翻过来一样……
比如:“激烈的情绪常让言语便得没有必要。情绪原本顺着一条窄道酝酿,最后达到高峰
,不再止于个人,变得彼此相通。”
常常需要稍微停顿下来思考这段句子到底在讲什么?
综合以上,如果跟我一样期望看到克莉丝蒂风格的本格推理,可能会发现跟想像中不太一
样,也许当成一出圣诞节的SP比较不会失望。再来是书里英文文法式的中文不是很好懂,
懂英文的人也许直接看原文书会更快一些XD
作者: blue1118 (哥就是帅(?))   2017-07-24 23:04:00
同感加一 可能是时代差异吧......
作者: tw15 (巴拉巴拉)   2017-07-26 19:39:00
追求可能是年代问题吧不少年代作品都会有一种作者在说:没有人追怎能证明她美。的感觉
作者: SAGACAKE (妄想吧!!所长!!)   2016-06-07 00:08:00
翻译很不通顺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