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剽悍的温柔,凛冽的热切:《雪中第六感》

楼主: blatta (蜚蠊:明目锤碎岩返し)   2014-07-18 04:24:14
史蜜拉,37岁,身材娇小,未婚独居,执拗又毒舌的理科女,
因为邻居格陵兰男孩坠楼身亡的重重疑点,
而展开连番滚雪球似越演越烈、 不可遏止的追查……
丹麦犯罪小说家彼得‧霍格1992年的作品《雪中第六感》
(Frø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直译为“史蜜拉小姐对冰雪的感应”),
从开头便以紧凑却又错综的笔调,
带出这部以悬疑小说〈城市〉为起点,
冒险小说〈大海〉为桥段,
科技惊悚小说〈冰 洋〉为终端的故事。
  
这是篇宛如冰雪,也来自冰雪的故事。
冰雪的成分很单纯,但组织出来的构造却相当复杂。
就像生存在沙漠的民族,对沙与风的千种样貌会有千种称呼,
像居住在丛林中的民族,会为其中的万种花草虫兽起万种名号一般,
雪国的子民因努特人,
也为各式各样的冰、雪、风、雾命了足堪表现其丰富性的繁杂名称。
在故事中不时穿插的这些北国语汇,
不但以独特语感呈现出异国风情,突显出格陵兰人对冰雪的深刻认知,
也侧写出主角史蜜拉出身背景与专业知识之间介于拮抗与交融的心境。
《雪中第六感》也正如冰雪一般,兼具单纯与复杂。
整篇故事的主线很简单,
不过就是从冰山一角的事件追查出整座冰山的硕大与暗藏玄机
(这也不仅是比喻,最后整座冰山还真的登场了)。
让故事变得丰富而复杂的,
是在凛冽的雪国出身、热切地追寻真相的主角史蜜拉既剽悍又温柔的心思。
事实上,整部小说最让人过瘾的部分,
便来自她各种内在外在的冲突性演出:
大家闺秀的外表下是冷硬侦探的顽强、知识份子的理性外又有传统猎人的直观。
以这样复杂的人物担纲主角,
作者无非也是想凸显当代格陵兰与丹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上流权贵与中下阶层、以及向来难舍难分的女人与男人之间的错综关系吧。
就像它立刻进入状况的开头一样,这故事也有个宛如冰山崩解的结尾。
撇去多少可能会令读者错愕的处理方式不谈——
我试着说服自己作者或许是想呼应史蜜拉不喜欢废话的作风——
最后甚至连方程式都登场的科学文章式笔法,其实让我不禁莞尔。
以真假相揉、虚实互见为标榜的科技惊悚类型小说,
多半想吊点与新潮理论和科技产品有关的书袋,
以1990年代的水平来看,作者算是相当用功。
同样的题材与企图,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薛庆的《群》以及丹‧布朗的《大骗局》,
这几部故事对科学题材的比重与说故事功力的优劣姑且不论,
《雪中第六感》至少没有自恋的男主角(本作中自恋男性都没好下场),
也没有太过瞎扯的科学谬误
(无机过渡到有机的演化过程已广为现代生物学界与地质学界接受,
有兴趣的人可以阅读科普书《生命的跃升》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这二十年来很多事物都有了改变。
格陵兰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科学理论又有了长足进展,
而冰帽却也在全球暖化的疑虑中迅速消融。
但无论是科幻式的预言、记录当代政治社会现实的见证、
抑或已稍嫌过时老套的故事结构,
《雪中第六感》在文学上的象征手法还是很值得观摩的。
在史蜜拉感性的一面着墨最多的〈城市〉篇幅也最长,
也形成整座故事冰山坚硬而庞大的主干。
充满最多不安的是冰山在其上载浮载沈的〈大海〉,
而史蜜拉的行动力与搏斗精神也将这个引领到结尾的桥段精彩地承接。
最后仅占全书1/8篇幅的〈冰洋〉,代表史蜜拉理性、知识与文明的一面,
理当在悬疑小说中占有最吃重的地位,
因为这类型的作品无非是要呈现符合逻辑和科学现实的“真相”;
然而,在以冷淡的笔调交代这项义务的同时,
故事却也变得如同浮冰一般破碎、瓦解、不可靠,
一如作者在书中对短视科学家的嘲讽。
并非只有科学性的现实与推理,才是呈现“真相”的途径。
即便它是必须,也绝非唯一。
在偏重理性的推理小说之中,
《雪中第六感》所采行的另外一套途径——
雪国人以剽悍的温柔、凛冽的热切来看待世界的方式,
或许就是它独特魅力的来源吧!
作者: nocturnetear   2014-07-26 01:41:00
听起来好像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