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museum 看板 #1N7qn4fi ]
http://rocket.cafe/talks/51363 傅瑞德
前两天出席一个研讨会,因为某些意外的缘故上去多讲了几句话;中间因为有位坐在观众
席中的老师,因为提到“数位典藏”的关系、再延伸到典藏文件和教材的制作,因而问到
(虽然不是问我)关于公共博物馆或美术馆(例如故宫博物院)馆藏品影像的授权问题。
以故宫为例,依目前的授权办法(PDF下载)
http://www.npm.gov.tw/zh-TW/down.ashx?sNo=10008168
要授权展品的影像授权相当麻烦
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2000039
、需要费用、而且对于学术使用只是“便宜一点”,但并非免费。
所以那位老师提到,如果要完成一份比较有份量的研究作品,可能需要用到数百张图;即
使依照上面连结的那份规定:
为学术研究或发表论文者(不限形式),每张图像均以新台币四百元计收。但使用于封面
或封底者,每张图像以新台币八百元计收。
光图片的授权费就要花上数十万台币,只好放弃;即使钱不是太大问题,申请的流程和所
需时间也相当费事:
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3061
因为前阵子刚好注意到,这两年来许多国外展馆都陆续开放展品影像,供个人和学术使用
前提下的自由下载和免费授权,刚好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许多馆藏展品的内容,例如古代书法、碑帖、图画等等,内容早已属于公共领域,并没有
版权问题;
基本上故宫博物院是以政府预算(再加上门票收入等等)运作的单位,也算是一种公共财
产。
虽然文物本身没有版权,但产生展品影像确实是有成本的;然而:
就算没有人花钱来授权使用,成本原来就是要花的;
而这个成本我想原来就已经在预算内,并不是有人来要求授权才必须另外支出。
根据最近看得到的故宫决算表(PDF下载),
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publicinfo/A60000000E-I14-026.pdf
来自授权的收入相对于总数来说,是非常非常小的数字,
而且几乎都是来自商业授权(这里的重点是“学术”和“个人”)。
所以,“收入”在这里应该不是故宫收授权费的重点,而是设下门槛。
“授权费”的意义是什么?
在研讨会中,也有代理故宫版权的单位相关主管提到(大意):
收费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可以避免外界滥用图片,放在一些不适当的地方。
为了贴补行政作业、管理、以及网络服务器之类,因为授权作业而另外产生的成本,对商
业营利用途收取授权费用或许有其道理,但也并不是非收不可。
但从前述的办法、图中的“签会典藏研究相关单位表示意见”和“长官核可”两个关卡、
代理授权单位的营利目的与“避免滥用图片”,重点似乎是在于“不想让图片出现在故宫
不允许的地方”。
这时候问题来了:对于这些展品(的影像),故宫算是个保管单位,但有多少权力可以决
定哪里是“不适当的地方”?“不适当”的定义是什么?
(这里并不是要抓该位主管的语病,而是真的想知道标准在哪里。)
“典藏”的意义是什么?
即使站在“典藏”的立场,现在的典藏观念跟从前也不一样了;过去的典藏(尤其像是故
宫的实体馆藏)因为只有一份,所以必须严密保护,如果没有经过授权的话,连看都不能
看。
但数位时代的典藏观念并非全然如此(当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讨论):除了典藏实体本身
之外(如果有的话),所有的数位衍生品与其集中存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必须有特殊的保
护和照顾才能保持完整,还不如在集中保存的一份之外,把内容开放到网络上的每个地方
、存在无数的电脑上,让每一个有兴趣的人保有它。
所以这类博物馆是个内容生产单位、保管单位、还是个数位典藏单位?
为什么要“开放内容”?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博物馆或美术馆在不同名目的计画之下(例如OpenGLAM和OASC),加
入了开放内容的行列,例如Getty美术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
馆、美国洛杉矶美术馆、美国国家艺廊、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等等。
即使是没有参加这些计画的博物馆,对于一般个人或学术使用的规范也相当宽松。例如
Smithonian博物馆的授权条款 https://www.si.edu/termsofuse/
,只要使用方式符合美国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规范”
http://copyright.gov/fair-use/more-info.html
,就可以在如标注来源、连结回官网等前提下,免费自由使用网上的数位内容。
难道这些展馆的头壳都坏掉了,有钱都不赚吗?并不是。而是他们已经意识到:
如前所述,“典藏”的观念已经不同;
用于处理、监控、追踪授权非商业使用馆藏的人力,不仅可能难以涵盖成本、而且其实根
本没有必要;
封闭的管理方式无助于内容的活用、以及知识的传播;
管理追踪的成效有限,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
何况即使馆藏影像被个人拿去当作网站装饰图片、拼贴、做二次创作、甚至恶搞,对馆藏
本身、或是对展馆的形象又何伤之有?
无论是古画也好、书法也好,必须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才会有新的生命,而不是沈
睡在库房中的泛黄旧纸。
生活中的馆藏
所以,Getty美术馆的执行长说得好:
http://www.nytimes.com/2015/11/01/arts/design/
new-online-openness-lets-museums-share-works-with-the-world.html?_r=0
我们希望大家用这些影像,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他们拿去做浴帘也好、做文具也好,我们
才不在乎哩。
根据上面引述的这篇纽约时报文章指出,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展馆开放内容供使用,而且
数量还在增加之中。
事实上,我相信开放内容除了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使用之外,其实对于门票收入(甚至企业
或个人对博物馆的赞助)是有帮助的;我们可能会因为家里的浴帘是郎世宁的画作、或是
读了某位老师一份其中有500张展品照片的著作,于是兴起了到博物馆看“原作”的兴趣
。
如此一来,不仅对博物馆的收入有帮助,而且因为原作只能在一个地方,所以甚至对于国
家在观光和学术上的重要性都有帮助。有些我们可能会有兴趣的作品,如果一生没有机会
见过,当然也就不会想到原作所在地去瞻仰。
馆藏影像作为独立作品
关于馆藏影像授权费用,也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对物件的摄影作品本身也有著作权、也有产
生费用,所以授权时产生费用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这个说法有其道理,但我相信摄影师在拍摄前都已经签订“著作财产权属于展馆”的
合约(很难想像没签这个),而且如前所述,费用出自国家预算,所以是否适用于个人或
学术用途,仍然还有讨论空间。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关于展馆授权各个面向的讨论,
《论博物馆数位典藏图像授权法律关系──以国立故宫博物院为例》(PDF下载)
http://web2.nmns.edu.tw/PubLib/Library/quaterly/201004_19.pdf
是一份相当值得参考的文件,有国内实际案例的讨论、内容也远比本文完整。
在这份文件的结尾,作者的主张是:
博物馆数位典藏图像授权的议题性不在话下,其中故宫所进行的数位典藏图像授权更是政
府产业政策的一环。本文对此议题,以数位典藏图像是否为摄影著作为主要的研究,并以
故宫数位典藏图像自行下载和授权利用分别予以扼要地讨论。……
关于数位典藏图像授权利用契约──以数位典藏图像的利用、图像种类、影像品质和价金
(费用)等为内容的契约,本文认为该契约非行政契约,是故宫立于私人地位所订立的私
法契约。……使用数位典藏图像的付费,是根据契约约定的效力。故宫自订的《国立故宫
博物院珍贵动产衍生品管理及收费规定》仅是行政机关内部所自订的行政规则,对外并不
产生拘束效力,未经契约约定而成为契约内容者,并无法直接成为法律上请求权基础。
开放是好事
关于法律规范上的见解,我没有太多置喙余地;总而言之,我同意商业营利使用(通常这
种用途也需要特别高品质、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考虑收取一定程度的授权费用、或者不
收费但需要申请取得档案。
但针对个人、学术、以及非营利用途,我认为可以不收任何费用,并且比照上述的国外展
馆,在技术可行范围之内免费提供中低分辨率图档供自由使用、也不需要担心或追究用途
或再创作的结果。
无论是多伟大的作品,有新的生命,才有新的意义。
不然跟咸鱼又有什么两样?